抗疫时期话土豆
庞凤琴
四川华西、山东齐鲁使出“王炸”时,我说,内蒙也有“王炸”:牛羊肉和鲜牛奶!的确,虽然内蒙古没有领先的医疗资源,但草原儿女有着一片赤诚;虽然内蒙古物资不充盈,但从不缺席国家每一次紧急救援。上世纪60年代,国家遭遇自然灾害,大草原以博大的胸怀养育了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3000名孤儿。这一次,草原人民笃定说:“我可以把最好的给你!”
救援武汉!救援湖北!地处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还能拿出什么来呢?
“每天发送30吨土豆,共计130吨捐赠武汉!”我知道,乌兰察布这是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了。
“紧急调运2500吨土豆至武汉!”我知道,乌兰察布这回是把家底儿都抖落出来了。
尽管此时乌兰察布老百姓的菜篮子也不丰盈,尽管很多老百姓也开始数着土豆做菜了,乌兰察布还是拍着胸脯说:兄弟,甭怕,咱窖里还存着、还有哩,最好的土豆,拿去!
乌兰察布最好的东西的确非土豆莫属。
如果远方朋友来访,好客的乌兰察布人总要献上哈达,端起酒杯,唱起悠扬的蒙古长调,即便不是蒙古族汉子,也都能扯起嗓子吼几句,苍劲而豪迈。觥筹交错间,乌兰察布人总会用浓重的方言说一句:再尝尝这个烤山药(即土豆,乌兰察布方言称土豆为山药)。随后,便会听到大惊小怪的一声声啧叹:“土豆还这么好吃?!又沙又甜又软!”这时候,乌兰察布人见惯不怪,不慌不忙地拖起长调、笑盈盈地补上一句:“那是当然了,连总理都夸好吃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兰察布的一方水土还养着一方土豆。乌兰察布夏季炎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集中在马铃薯生长季节,雨热同季,又多沙性土壤。因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的马铃薯产量大,质量优,口感好,品质佳。上世纪的乌兰察布,春种、秋收、冬储藏,每到晚秋,家家户户都要储存过冬的土豆,窗台上摆满萝卜南瓜大白菜,萝卜白菜主要用来腌菜,土豆是一年四季必备菜品,要下窖储藏。地窖也叫山药窖,四十岁以上年纪的人,大都有一段抹不去的土豆情结。
70年代末的一个秋日,父亲也在院子的角落里一锹一锹地挖出来一个山药窖,约两三米深,窖口窄,仅容一人下去。年纪尚幼,往窖里运土豆的事根本轮不到我,我只能在地面上帮着父母分拣土豆,说是帮忙,其实就是玩,拿个小萝卜在麻袋上把土蹭一蹭,嘎嘣嘎嘣边啃边拣土豆,拣一会儿就跑到窖口看一会儿,兴奋得像过年。一筐土豆下窖了,又一筐土豆下窖了,地面上的土豆越来越少,我终于忍不住好奇,央求父亲把我弄下去,看看山药窖到底啥样,父亲说,没法儿把你背下去,但终拗不过我,只好把我装在筐子里,用绳子一点点往下送。那天运气实在不好,刚到半截,绳子断掉,我掉进了窖里……记不清是怎么上来的,也记不得有多疼,只记得在热炕头上爬了很久很久。后来想想,那天运气还算好,虽然最后也没看清山药窖是啥样,但没摔断胳膊没摔断腿,也没摔掉一个孩子的勇气。几年之后,胳膊长了,腿也有劲儿了,脚蹬手扶,顺着窖的两边就蹿下去了,窖下果真别有洞天,还“一室两厅”!我惊讶不已。地窖冬暖夏凉,真是储存土豆的好地方,靠着这一窖窖的土豆,多少家庭走出了艰难困苦岁月!
如今的乌兰察布,大街小巷一年四季都有“大六号红山药”的叫卖声,虽不再储存土豆了,但家家户户饭桌上还是离不开土豆。且不说用土豆煎、炸、烹、炒、烩出的各种菜肴,土豆做成的食物品种也繁多,山药鱼鱼、捣精精、玻璃饺子、金丸丸、山药丸丸、银丸丸,很多食物又是和乌兰察布的特产莜面和起来一起做的,我虽说不出啥名堂来,但配上热汤或凉汤,荤汤或素汤,拌上辣椒、淋上醋,真是好吃呢!乌兰察布的土豆多到你吃不了可以把它冻起来,然后解冻、沥干水分,上笼蒸熟,名曰“冻山药”,也好吃极了。不过土豆“大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容易,实验了好几年,总是没有楼下自助餐馆做的好吃,旅游旺季,常见旅游大巴停在门前。
如今的乌兰察布,渐成马铃薯产业优势区,土豆产品名扬天下,远销四海八方,还有了“薯都”之美誉。老百姓的餐桌上,土豆醋不鲜见,各种土豆保健食品也很多。随着交通的便捷,乌兰察布的蔬菜品种也极为丰富,但牛羊肉、奶制品、土豆就像是三原色一样,永远是草原人民餐盘里最基本的食物。有人很好奇,草原上的野味奇珍众多,为什么不去捕杀品其鲜美?这时草原老阿爸会郑重地告诉你,我们不吃不等于我们祖先没吃过,祖先告诉我们不能吃的我们绝不会再去吃。是啊,牛羊肉、鲜奶和土豆给予蒙古汉子高大威猛健硕的体魄,干什么还去虐杀山珍捕食野味呢?
乌兰察布的天湛蓝明澈,团团白云就好像是一桶桶鲜奶倾倒在蓝天上。黄昏入暮,整个天空浓墨重彩,云层不断变幻着它的颜色,白色、红色、黄色、紫色、铅灰……金光被扯成几缕,一束又一束从厚厚的彤云间射出,像被春风吹起的长发。此刻,站在白泉山凤凰楼上,看天、看山、看绿树掩映的城,如同看一幅流动的山水油彩画卷。外乡人看到此景忍不住惊呼:真美啊,乌兰察布。其实,乌兰察布的美还是美在民风淳朴敦厚。
“我没有高精尖,但可以把最好的给你。130吨土豆,送你!”乌兰察布说。
窗外,“大六号红山药”的叫卖声换成了“市民朋友们,快快回家吧,不要乱圪转啦”。
“2500吨土豆,武汉兄弟,拿走!”乌兰察布神情凝重地说。
“我想调回原声调”,我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