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守望——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生命的守望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响水县实验初中孙莉钧
 
  岁月匆匆而过,走出校门踏进工作岗位,作为一名老师,由于角色的转换,开始渐渐模糊了年少时自己经历过的彷徨、挣扎与矛盾,开始无法感同身受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重新品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16岁男孩的孤傲与守望,也许是他,也许是我们,能够从故事中找到一些熟悉片段。
 
  16岁的霍尔顿·考尔德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和所有的父母一样,逼迫他好好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是霍尔顿却并不这么想,成年人的世界在这个男孩的眼里是充满虚伪与欺骗的,他的善良、真诚让他变得格格不入。无力改变现状,却又不得不对现实妥协,他的性格复杂而又矛盾,在学校第四次开除他时,不敢回家的霍尔顿来到了纽约,漫无目的游荡了一天两夜,与理想相差甚远的现实世界让他充满失望,最终他选择走进精神病院,故事也就此结束。
 
  “我将来要当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的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我呢,就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霍尔顿想守护的,是孩子们的天真与单纯,避免他们落入成人世界的悬崖。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值得读完之后认真的回味。和书中的世界一样,现实社会的赃污不堪会磨损掉少年的心性,一次次被现实击溃的心理防线,也许会成为在前行路上的铠甲,但是也会成为沉重的负担。我们可以看到,霍尔顿渴望纯净的世界,离开喧哗浮躁的地方,找寻生命中的麦田,过简单的生活,但是最后却不遂人愿,他无力与现实抗争,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16岁,一个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年纪,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成为青春期孩子们的代表,朴实、善良却又离经叛道。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他与世界的代沟,也可以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曾经的我们也许和他一样,对世界充满想象和好奇,最后他走进了精神病院,而我们走入了“悬崖”。一场成熟和理想的博弈,一段孩子与成人的代沟。作为一名教师,以成年人的视角阅读此书,收获的另一份心得感悟。我们是不是该守护孩子心中的那片“麦田”?还是要将他们推入“悬崖”?霍尔顿的故事是文学作品中将心理活动进行夸张的处理,但是回到现实生活,比和世界抗衡更重要的是建立内心的信念理想,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寻找一片能够让心灵栖息的地方,帮助孩子们建立信心,也要给予他们闯荡世界的勇气。从书中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思想维度,及时引导,及时排解心理问题,在成长中一点一滴的变化,保护他们纯真的想法,也要让他们看到世界的真相。《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带给我更多关于自身职业与生活的揭示和反思,也可以通过书中的世界,审视人生,寻求生命的真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