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Ⅰ卷作文应怎样审题立意?请听历史名师的说法!

  作者为长沙市雅礼洋湖中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历史名师陈良根。
 
  文史哲不分家,听听历史老师的看法,也许会有所收获。
 
  每带一个新班,我常常对刚上完我第一节课的学生说,后面进来上课的其他科目的老师,都是来帮助大家向课文学作文的。向课文学作文,不局限于语文教材。

       
 
  陈sir说历史
 
  今天的作文题是关于一个历史故事写读书分享会的发言稿,很多朋友要我就这个开讲一期陈sir说历史。难得有一次高考语文作文的材料会用到历史典故,我也正有跃跃欲试的想法,不过首先必须声明,这不是高考下水作文,老话说的好,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说历史还可以,写作文,而且是考场作文,请原谅陈sir只能打一拱手,且饶且放过!
 
  从哪里讲起呢?先还是复原一下这个故事的基本面貌。齐桓公,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名字叫小白,在没有成为齐桓公之前,齐国人称他为公子小白。这个齐国的第一个国君,就是封神演义里那个无所不能的姜子牙,小白呢,就是他老人家的十二代孙。照理小白是没有办法继承国君大位的,因为他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兄,按照周公制定的那一套宗法继承制度,只有嫡长子才能有继承权,小白只能去做卿大夫。为什么他最后成为齐国的国君了呢?这要感谢他有一个不太中用的哥哥——齐襄公。此人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据说是荒淫无道,昏庸无能,所以导致朝政混乱,一团乱糟。后来,这个齐襄公就被别人干掉了,结果襄公的一个堂弟出来自立为君,估计没得到什么人支持,也被自己的大臣干掉了。这样,国中无君,局势大乱。
 
  齐国乱了,但总得要有人来收拾局面,于是,襄公的两个亲弟弟就瞅着机会来了,赶紧从避乱的外地火速回国。当年襄公即位,他们害怕哥哥襄公会加害他们,于是一个躲到外婆家,一个躲到了姑妈家,襄公一死,名不正言不顺的堂弟都自立为君,两个亲弟弟肯定不干了,快马加鞭赶紧回国,准备继承大统,收拾局面,重振国威。但是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所以兄弟俩只能同室操戈了。
 
  齐襄公兄弟中,襄公是老大,公子小白是老三,公子纠是老二。如果按兄终弟及,小白的继承权顺序在哥哥公子纠之后,但是春秋是一个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时代,道义虽为天下尊,但是更多的却是权术只为万国谋,反正大家都不怎么讲秩序了,继承权可以争夺,君位也可以横抢,就看谁胳膊腿粗了。
 
  小白和公子纠各有一个重要谋士,公子小白这边是鲍叔牙(不知为何,今天的材料里面少了一个字),公子纠那边是管仲,这两个人各为其主,互相算计,可是私交关系还不错,所以后来人们把这种关系叫“管鲍之交”。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管鲍之交,像王安石和司马光,曾国藩和左宗棠,平日里“政见之争,宛若仇雠”,但私底下却又能“关怀之殷,情同手足”,英雄惜英雄,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夺位之争最终总是要你死我活的,这个绝对不以朋友间的感情为转移,所以事情发展到最后,管仲帮自己的主公公子纠射了小白一箭,幸亏射中的是带钩,小白没死,也搭帮管仲这一箭,让小白装死,抢在了公子纠前面赶回了齐国继承君位。后来的事情就如作文材料说的那样了,小白打败了哥哥公子纠,不但没有杀掉管仲,反而在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重用管仲为相,厉行改革,富国强兵,发展经济,尊王攘夷,然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晋文,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君王,管仲相齐侯,霸天下,也成为贤君明相的标本传说,为后人所景仰和效仿。
 
  新高考改革,历史的重要性被一篇作文再次刷新,这个故事初中历史老师肯定都会讲,基本史实和线索应该都还清楚,只是这个流传的版本中,已经很少有鲍叔牙的戏份了,今天要不是这个作文材料,估计绝大部分的学生只知有桓公管仲,不知有鲍叔牙,感谢高考,让我们完成了一千万计的历史扫盲。
 
  搞明白了这个故事,其实作文写起来就不难了。我猜命题者的立意是想让中学教育多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中去学习中国文化的包容尊重、谦卑礼让、德才是举,天下情怀和家国担当。这也符合我们今天说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初衷。所以,陈sir以为,这个作文并不难写,难只难在,你是否读懂读通了这个历史故事,是否从这些历史人物中学到了他们宝贵高尚的品德品质。
 
  当然,如果是我来写,我可能会略微剑走偏锋,寻求一点标新立异。我会把这三个历史人物放到春秋的大时代背景当中去,探寻为什么齐桓公可以放弃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可以举贤谦让,管仲能够从反对者成为襄助者?我会去探究仇恨为何被消弭,纷争怎样变成友谊?而我的答案是,当君主的雅量,政敌的谦让在2000多年前的那个时空汇错,能让它发生奇妙变化的一定是历史时代的变革图强,一定是英雄们完成宏图伟业的政治理想,一定是这些历史人物互相照应的品格力量。
 
  陈sir说,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坛馥郁芬香的美酒,浸泡在这酒香里的,如果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特立独行,就会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包容;只要有割袍断义的毅然决绝,就一定会有“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坦荡淡然。中国的文明是一坛浸泡了千年的美酒,它调试了所有的酸甜苦辣,中和了全部的喜怒哀愁,成就了她的韵味绵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