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万里路——阅读,伴我成长

  谁不希望有朝一日摆脱稚气,成长为一名“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的成年人?谁不希望有朝一日鲜衣怒马,踏遍千古江山?谁不希望有朝一日不负韶华,走过世间万里路?
 
  小小翅膀快长大,我也希望如此啊!
 
  人生一世,浮生一寄,亦如蜉蝣之于天地、一粟之于沧海、朝露之于白昼、微波之于溟海,精数细算,也不过八十个春秋。
 
  人生太短,欲行万里路,追求不凡的成长,阅尽世间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或许只是一个凄美的念想吧。
 
  每当思虑至此,一种怅然之情便涌上我的心头。我这一生无法在这琴棋书画诗酒花的年华里似侠客般当歌纵马,浪迹天涯,我很迷茫,若没有一次经历,那怎样才能成长?我渴望啊!
 
  使我萌发这一念想的,是幼时所接触的那一本本启蒙诗词。轻轻翻开,,我竟闯进了那一片天地。无游列天下之缘,那么,我只有怀古远遐了。希望在那片天地,能有人倾听我的苦怨,告诉我,我该怎样成长。
 
  梦着,一叶扁舟轻轻荡漾在承载过大汉湍流盛唐烟雨的大运河上,“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一叶孤舟,渡我千年之外,画舫上,似有缠绵千古书香的味道。越来,这里是水墨江南,我最心仪的画轴。多少载春花秋月,精雕细刻出了白居易眼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碧于蓝”,峰峦中的涧水、烟树里的人家、晨炊上的鸟啼、落日下的橹声,匍伏在蛰气上的春梦无痕、伏漾于绵玉中的秋叶满山,或宁静,或尺幅玲珑,或无远弗届。在我心中,永远是一幅常读常新的画卷。只见“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烟花三月仍下扬州,寒山寺的钟声仍到客船,门外仍静泊东吴万里航船。
 
  这是另一个远方,只见烟水迷蒙,我走了很远,很远。来到了长亭外,古道边,只见芳草碧连天。最大的赏心乐事,便是与几位诗人相遇至此。此前,我于《苏东坡传》、《李煜词传》中得知,他们大都是落魄的人,漂泊尘世。但惟有诗人,才有如此温润的性情,在最孤寂苍凉的意境中,吐出埋藏在心底千年的芬芳。而今日,让我为其知音,共叙愁思,月下对酌,赌书泼茶,闲敲棋子落灯花。我长大了吗?竟与诗人们共坐一桌。“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东坡对我的快语;“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是李煜对我的感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辛弃疾对我的哀叹。风追烟花雨,洇染了诗意。伴几位千年古友,我成长为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以诗心望人生,是非成败转头空。而如今啊,诗心不易,惟有在风急浪涌的天地中成长出一颗诗心,笑看庭前花开花落,方阅尽人间春色,心灵得以成长。
 
  一转,千里马即在胯下,“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我奔逐在边塞荒漠之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秋风萧瑟,寒气逼人,“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
 
  幼读此,我仅仅是赞叹于那“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的雄奇之景,而今,却多了一份震撼和一份忧伤的怀古之情。我看到,总有一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那是辛弃疾;“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是王昌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那是李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那是范公。在这角声满天秋色里,牧马频来去的环境下,仍有人牢守初心,把一份家国情怀埋藏在心底最深处,誓死守卫身后的故土家园。“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看着将士们互相“劝君更尽一杯酒”,然后自誓“何须马革裹尸还”,我明白了。不错,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也要行万里路,跋山涉水,来到边塞。但他们却在行万里路中,选择了走这样一条路,成长为这样一种人,志在千里。他们抛家弃子,常常是“塞雁高飞人未还”,可谓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那么这不就是超越灵魂的成长吗?这不就是雄关漫道吗?
 
  我沉思了,羞愧与我肤浅而无知的“行万里”。每个人都要走自己的万里路,又何须用脚步丈量万里路才为成长?以脚步丈量万里路,固然是一种其乐无穷的享受,但以书为伴,偕几位诗人在书中共醉江南,与战士们保家卫国,走更远的万里路,阅更加瑰丽的真理之景,又何不是超越俗世的成长呢?我记得,《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也正是通过读书,没有拘于苍凉的现实,而是跳出井底,把视野拓至万里之外,他的伴书成长,更加激荡人心。
 
  而我,还是择一条读书的万里路吧,,伴一书,饮一茶,思绪便可荡过水墨江南,丁零北塞。“且将新火试新茶,诗书趁年华!”因为,书中自有伊甸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万里路!
 
  在青骢骢年华,行书中的万里路,追求一个个细微的成长,最终,便“腹有诗书气自华”。以书为伴,一书豪迈古今道,肩挑明月过天涯。
 
  教师点评:
 
  腹有诗书气自华,信手拈来成佳句!寻章摘句突显本文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底,而本文语言的美得力于广博的阅读,思想的美浸润了大量作品精华的荟萃。阅读伴随成长,阅读让人生走向成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文把阅读与成长二者紧密结合,读来兴味悠长,又让人受益匪浅,给读者一定的启迪。
 
  End
 
  供稿:高二5班欧建图
 
  指导老师:边厚敏
 
  责编:邹敏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