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材料作文:爱中的尊重和信任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46年,17岁的梁再冰报考清华建筑系,差两分。对一手创建了清华建筑系的梁家而言,女儿报考清华建筑系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家族情怀。父母决定调出女儿的试卷,核实无误。(当时是学校完全自主招生。)
 
  梁再冰转身去了北大西语系,一生便与建筑再无瓜葛。
 
  三年后,梁从诫如宿命一般,离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差两分。母亲林徽因再次调取试卷,发现有几道题像是故意做错的,试卷上一行小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没有吱声,梁从诫如愿去了北大攻读历史。
 
  梁再冰成为新华社记者,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梁从诫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来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对孩子寄予殷切的期望;也像普通的家庭,孩子要经历高考的筛选。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手创立了清华建筑系,有能力为儿女的前程铺路搭桥,却先后将儿女“拒”之门外。
 
  此时,十七八岁的你和你的家庭也将迎来属于你的高考,或许,梁家的高考故事可以带给你一些触动,一些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故事以后,引发的思考和感慨。
 
  要求:明确文体,标题自拟,字数800以上。
 
 
  爱中的尊重和信任
 
  1702班罗雅沁
 
  指导教师:李兰
 
  梁家的高考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即将迎来高考的家庭共同阅读。现在的高考,若有大学自招机会,父母总会第一时间报名,尽管可能孩子并不太喜欢这所大学;若是要填报志愿,父母更愿意选择高薪职业所对口的专业,尽管可能孩子已有了其他的心仪专业。所以梁氏夫妇的做法才愈加显得珍贵,因为他们用行动展现了:尊重孩子的选择,是一种更深沉的爱;相信孩子的能力,是一种更巨大的支持。
 
  当望子成龙的母亲执意让自家儿子高考之后报考软件工程专业时,当一心为孩子好的父亲劝说女儿大学毕业后报考公务员时,这其中寄寓的殷切的期望,其本质自然是一种爱。但是,爱不能消除个体的独立性,也无法抹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差异。因此,比关爱更重要的,是差异中的尊重。纵使孩子高考的专业选择与自己不同,也能继续聆听;纵使孩子的选择不是父母眼中的最优化,也能顺其自然。
 
  所以期望应该是一种恳切的建议,而不是一种替孩子做主的强求。毕竟,父母的喜爱与擅长,不一定是孩子的爱好和长处,父母的经验和教训,不一定适用于孩子的人生道路,父母的未完成梦想,也不一定得通过支付孩子的人生来实现。
 
  就如同梁氏夫妇,虽然他们作为建筑系的泰斗有着子承父业的愿望和家族情怀,但是他们未执意要求孩子学建筑,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于是梁从诫得以坚持自己的梦想,选择了学历史,并且在热爱的领域做出了成就。
 
  其实,尊重孩子的选择既是对另一个灵魂的平等相待,也是对另一个生命的爱与认可。所以说,用爱去规划,不如用爱去尊重。
 
  不仅如此,尊重孩子的选择之后还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梁氏夫妇在梁再冰未达分数线,又恰巧有能力让她走后门时,却没有依靠人脉为孩子的前程铺路搭桥。其本质是一种对孩子能力的信任。
 
  正所谓“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放手的智慧是孕育于相信的力量中。因为相信孩子能认识自我,所以才能不急于为他规划未来因为相信孩子,哪怕这次失败了也能重整待发,所以才能停下为他张罗关系,寻找后门的脚步。
 
  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想让孩子能走得轻松顺利一些,可是有些时候的帮助真的只是帮了一时。父母因相信孩子而退场,孩子将有更多机会惊喜地遇见自己的能力,而信任也会在孩子心灵留下的温暖慰藉。而这些意义,远超一时的顺风顺水。
 
  父母的爱只有插上尊重和信任的翅膀,才能陪伴着孩子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无论是接下来的高考,还是未来的人生大事,爱中的尊重与信任一定会让爱变得更纯粹、更美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