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入局,重在找对时机与方法(“躬身入局”和“置身事外”)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国藩曾讲过一个故事,两个挑重担的人相遇在南方农村狭窄的田埂上,谁都不愿意让路,这时候来了一个旁观者,自己跳到了水田里,对其中一位说,来,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一会儿,你侧身过去。曾国藩总结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他的《树上的男爵》里塑造了一个生活在树上却始终热爱大地的形象,提出“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荣者自安安,庸者自碌碌,关怀则乱,当局者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置身事外,可以多一分自由超脱,于人于事,都是大有裨益。
 
  请综合以上材料,对“躬身入局”和“置身事外”这两种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躬身入局,重在找对时机与方法
 
  南雅中学K1920班余青韵
 
  指导教师:刘彩云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人生的选择莫过于两种,一种是归隐田园,做快活的山林野老;另一种是投身官场,做鞠躬尽瘁的忠臣能臣。前者是独善其身,后者则希望兼济天下。两者看似矛盾,却并非对立,更有相通之处:想要兼济天下,就要能先独善其身,始终保持冷静,悉心观察,找到合适的时机与方法入局,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其实,真正能置身事外的人也许并不存在。庄子就曾叹息,感慨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犹有未树者也”,不算是真正的无所束缚,逍遥于世;卡尔维诺笔下的男爵虽然生活在树上,却始终热爱树下的世界,他的心紧挨着地面——可见不入世,不代表心中无世;心中有世,便不能算是出世。正如范仲淹所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无论是选择隐居还是出仕,这些文人自始至终其实都在局中,因为他们心中的装着的始终是天下苍生。他们是心忧天下的局内人,是黎民百姓,家国社稷的局内人。
 
  所以两种选择其实对应了同一种心态,那就是忧国忧民。毅然投身官场者自然不必多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选择隐居山野更像是在命运不公与时局动荡的背景下做出的无奈之举,而非从此放下了自己的抱负。杜甫一生仕途不顺,晚年伶仃孤苦,还要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辛弃疾始终报国无门,两鬓斑白时仍醉看配剑,“梦回吹角连营”。可见,心忧天下向来是中国文人心中不能忘却的主旋律。
 
  既然始终心怀天下苍生,选择出世便会时时有鞭长莫及的无力之感;而贸然入世则,难免会泥足深陷。所以想要实现抱负,最佳选择就是综合二者,应先“冷眼旁观”地分析局势,再找对入局的时机与方式躬身入局。诚如曾国藩的举例,面对两个农夫的难题,路人先是在一旁观察,这才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诸葛孔明在隆中十年,看似隐居,实则是为了更好看清局势,等待机会——出山之后,他也成功让蜀汉蒸蒸日上,这才有了后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勇担责任,又看准时机。也只有这样将实践与远见结合,我们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才能如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所写的,做“好样的,堪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少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