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话中秋
韦科名
龙城中学初二(1)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上明月,人间美景。又是一年菊黄桂香时,四散在天涯海角的家人在中秋佳节汇聚一堂。我家也不例外,丰盛的晚餐后,一家人围坐石凳赏月,喝茶叙旧,听每个人述说自己的中秋故事。
“我小时候的月饼真的是一块大大的饼呢”,外婆最喜欢讲故事,她挥了挥布满皱纹的手,眼里满是岁月的沉淀,嘴角微笑着娓娓道来。外婆儿时住在东门城楼旁,生活相对较好,但当时物质非常匮乏,每到中秋节,东门菜市里便会挂着一个个装着月饼的竹笼,她印象最深的是一种白糖馅的饼,外型像一个大米饼,薄薄的,但体型巨大,堪比一个盘子,上面画着中秋传说中的人物,但只有一种味道,除了甜还是甜,吃到后面会腻得口干舌燥。还有一些小猪形状的月饼,造型迷你,形态各异,虽趣味盎然,但口感仍是一成不变的豆沙味。当年的月饼虽然口味单一,但却是外婆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我们那时一个月饼要分八块呢”,一旁喝茶的父亲也迫不及待地开口。80年代末,改革开放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市面上最热销的是广式月饼,有莲蓉蛋月、五仁叉烧等可咸可甜的品种。当年最时兴的是广州“莲香楼”月饼,它的外包装是个铁盒,印制着精美的繁体字“莲香楼”,旁边是中国传统的富贵花开图案,古色古香里透着时尚,中秋节里,拥有这样一盒月饼是当时孩子们最大的梦想,因为除了月饼好吃,盒子还会成为私藏自己贵重物品的“宝盒”。那时家里孩子多,一个莲蓉蛋月全家老老少少一起分,要切成八块,父亲印象深刻的是,小心翼翼尝上一小口,金色的蛋黄微微露出一点,外酥里嫩,软糯可口,香甜至极,至今仍意犹未尽。记忆里全家人幸福的笑脸,是父亲最温馨的回忆。
“现在还有螺蛳粉月饼呢!”,我笑眯眯地抛出爆炸性新闻。现如今科技发达,网购便捷,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尝到苏式,京式,滇式等全国各地的月饼,种类繁多的水晶、水果、流沙月饼让人眼花缭乱,人们在月饼制造工艺上把创新和想象力发挥得登峰造极。这不,带有浓郁柳州特色的“螺蛳粉月饼”,让痴迷螺蛳粉的我禁不住尝了鲜,从外观上看,螺蛳粉月饼和广式月饼造型一致,它的馅却“螺蛳粉化”,有螺蛳肉、酸笋、豆角、米粉等,经过烘、焙、炒、炸制作而成,一口下去,各种酸爽。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时代在变迁,我们一家三代对中秋月饼的追求历久而弥新,不同的是月饼的口味,相同的是圆圆的外形;不同的是月饼的种类,相同的是赏月的习俗。因为它象征着我们对家的珍惜、对团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