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特辑:《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清荷(上)A班优秀习作】
 
  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中学七年级陈玮怡(第二讲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阵琅琅的读书声从一个房间传来。
 
  只见一个女孩端坐在书桌前,看着面前的书,又托着腮,思绪不知飞到何处。那个女孩是我。“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的目光重新定格在这句词上。古代人是怎么样赏月的?我发自内心的问自己。片刻间,一句句有关“月”的诗句回响在我耳畔:“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紧接着,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高峻的峨眉山上,那半轮秋月散发着皎洁的光辉,李白惆怅的心跟随明月,目送好友王昌龄左迁;一轮满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却有人思念起那遥远的故乡……
 
  在古代,诗就是这样形成的,是诗人亲自去体会,有感而发来的,通过这些望月的古诗,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心也变得如月光般澄明,吟着吟着,一股欲说还休的思念之情蔓延开来。在现代,却完全不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和人的交流变得便捷,已经没有多少人有心去赏月了,更别提以月寄情了。就算在中秋佳节,顶多也是拍一张月景,去看那些不富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图片,或是翻翻朋友圈,点开某个好友发的圆月图,评论几句。也许在人们心中,月亮已经没有任何新鲜感,提不起丝毫的兴趣。估计,只有小孩子才会去赏月,看看月亮上有没有嫦娥带着玉兔散步,有没有那冰雕玉砌的月宫。
 
  不知何时,人们已经慢慢遗忘了中国的古老文化,失去了对月的信仰。我突然明白了那句词的意思,走到阳台,看了看要圆了的月亮,又叹了口气:“明月几时有啊……”
 
  精彩点评:赏月,古人赏的是一份情怀,今人不过是应时应景,小作者以吟诵《水调歌头》开头,将一个小女孩的疑惑自然带出,构思独具匠心而今昔对比之下,小作者也发现了“云赏月”现象背后的本质:中国人丢失了对月的信仰,文章有深度,赞!古人赏月的情景可进一步丰富!
 
  指导老师:林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