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漫长的辅导课后,我迫不及待冲下楼,坐进妈妈的车里,“咦!这儿怎么有一个大笼子?”我被一个大笼子吸引住了,它周围是密封的,只有一面是用铁丝做了个网状的小门。
我刚想把笼子拿过来一探竟,却被妈妈拦了下来,还故意把小门那一面背对我。我更好奇了,到底是什么呢?小动物?不太可能。我们家三个孩子,妈妈总是说,养孩子还养不过来呢,还养宠物?她可不想累死。
那会是什么呢?为什么用笼子放?
到了家里,妈妈把那个笼子小心翼翼地拿上楼,还时不时向里面张望。把笼子放在客厅的角落,打开了小门。
难道是抓老鼠的?妈妈总是抱怨家里有老鼠,但那么大的笼子,再傻的老鼠也不会往里钻呀!
直到妈妈出门去接姐姐了,我才有机会靠近笼子。妈妈出门时可嘱咐我了,等接姐姐回来了再告诉我里面是啥。这时,我又犹豫了,会不会有危险?要不,还是等妈妈回来再说吧。
我回到屋里写作业,但那个笼子始终勾着我的魂,字都写错了。我赶紧擦掉,幸好是用铅笔写的,不然,要闹笑话了。
终于,妈妈回来了。我赶紧出去,看着妈妈小心地抱起笼子,对着笼子说起话来:“福星呀,这是你的新家啦!”
我往笼子里一看,一只大胖猫正蹲在里面,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滴溜溜地转。
哈哈!还真是一只可爱的“捕鼠器”!
点评:
这品文章如果放在考场,算是“跑题”了。因为原来的题目是《那天早晨》,作者没有突出“早晨”这个特别的时间情境。
这属于“审题不慎”。
练习毕竟不是考试,在于“东方不亮西方亮”,发现每一篇文章的亮点。所以,在纠正学生失误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只要文章有挽救的可能,都要不遗余力地去挽救。
这篇文章的亮点以“心理描写”为重点,铺垫十足,一步一个问号,带着读者兴趣盎然地走到结尾揭开谜底。文字没有小学生常见的故弄玄虚,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很完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