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一颗习惯的种子
锦溪中心小学王璐瑶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的培养看似细小琐碎,实则决定命运。而教育就是习惯培养,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就像播种一颗种子一样,需要悉心栽培、适当施肥。
埋下一颗好的种子
孩子需要养成的好习惯有很多,尤其是对于处在人生起步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有些习惯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伴随着孩子的一生。方方面面的习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有健康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友习惯、其他习惯等等,它们在等待一个机会,落入学生心中一片片的沃土上。
老师有时候就给了他们这个机会,顺势埋下了一颗好习惯的种子。播种时,老师要引导孩子尽可能地去感知习惯,善于发现身边的好习惯,这是一个习惯的开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感官去看见、听见、体验身边的好习惯,体会它带来的感受。我想,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感可能比听大道理要深刻多了。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好习惯。平日里,看到地上的小纸屑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使用完教具随手收拾好,把自己工作的办公桌收拾整洁,这些我们自己的小事,有时就会被有心的同学们注意到。此外,鼓励学生友好相处,让学生看到同伴身上的好习惯。同伴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会发现同伴身上的好习惯,学习并效仿。班上的小郭就是如此,时常跟我分享班上“大神”的英语笔记,最近兴致勃勃地开始效仿起来,看来是体会到了一丝做笔记的乐趣了。
关注它的成长,适当施肥
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此,要栽培好习惯这一种子,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习惯养成初期,老师需要给予适度的关注与正面的鼓励。肯定他一个小小的想法、小小的举动抑或是第一次的尝试,让孩子知道老师在关注他、老师看到了他的行动。当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孩子就会更愿意再这样做,这样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好习惯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积累中养成的。其次,习惯培养中期,老师需要不断关注他的变化,有时这种关注是默默的,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评价强化,适时地给予指导,这样有利于习惯的维持与养成。
起初小郭跟我分享要做笔记归纳的想法时,询问我能不能给他一本本子,我有些惊喜与意外。在英语学习上,小郭也算不上十分突出,英文书写也不是很规范,有时他的作业也让我很头疼。但这样的“小马虎”愿意主动地去做这样一件事情,就很值得被肯定。我精心挑选了一本笔记本送给他,并在扉页写下了一句“Habitisthesecondnature(习惯成自然)。”送给他。再后来,他也愿意定期跟我分享他做的笔记,我也耐心地教授他一些做笔记的策略。慢慢地,笔记本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页面也越来越整洁有条理了。
分享成果
当种子慢慢发芽,茁壮成长,长成果树时,习惯也慢慢养成,内化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形成的好习惯就好比是一个个的果实,但它绝不代表习惯的结束。它作为一种外在的示范,一种行为成果的展示,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也能影响更多的人。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好习惯的参天大树,捡起地上的果实;孩子在与同伴的交流分享中也会引导同伴看到这些果实。
萧伯纳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流,我们都有了两种思想。”你有一个好习惯,我有一个好习惯,彼此交流,我们就看到了两个好习惯。这种交流在班级这样一个集体之下,是具有扩散影响力的。一传二,二传四。在教师的影响下,就是一传几十,甚至更多。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交流分享,一方面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能在同伴交往中学习到更多值得学习的好习惯。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