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
【清荷(上)A班优秀习作】
六年级王芷婷(第二讲)
月,在诗人的笔下时为愁;月,在诗人的笔下时为思;月,在夜晚时为光;月,在夜晚时为眸。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诗人苏轼心中,赏月常常是小酌一杯,沉下心境来望月。那月儿在空中高高挂起,似近似远,忽明忽暗,月光如酒,似诗人心中解不完的结,又若诗人盈盈溢出的愁绪。诗人望着那深情的月,不禁道出真情实感,写下饱含思念的诗篇。这诗篇穿越千年,当后人字斟句酌的吟诵时,仿若在看诗人心中的另一个境界:月的明光映照诗人的信仰,人的思想又点晴了明月纯洁的光芒。夜渐渐深了,月光洒在水面上,诗人捧着像羊角似的金酒杯,晃了晃,清冽的酒味溢出,水月也染上了微醺的味道,让人不禁沉醉在这水月与天月之中,水天一线的美更使诗人文思泉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站在山崖上,望着一轮圆月从海面冉冉升起,心也跟着变得澄澈光明。
今,赏月便为赏昔之文化,便为应时应景之举,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此日之月为最圆最美之时。圆圆的月是那么遥不可及,隔着厚厚的玻璃,月是那么朦胧,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气。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拿起手机拍了一张月景,望着屏幕中的月,我只觉得很圆很美,却再也无其它遐思。捧起月饼,无奈地尝了几口,没有月之乡愁,又有何味呢?时代发展快固然好,人类的情感古今也相通,可再也没有那份诗意了。
唉,明月几时有啊?
精彩点评:芷婷的文笔惊艳了老师,开头一组对偶句便能显现其文字功底,接下来夹白夹杂的语言更是让人怦然心动!
最美的还是小作者体会到的古人望月的意境,天月、水月,与诗人心中充满乡愁的月交相辉映,极诗意之美!今人望月相差甚远,究其原因还是传统文化的淡漠,信仰的缺失,文章美中不足是重复语意较多,要多层次地表达你的想法哦!
指导老师:林娜
明月几时有
【清荷(上)A班优秀习作】
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小学六年级陈姝含(第二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吟月的古诗词,上至九十岁的老人,下至三岁的小孩,无不熟背成诵。可谁又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思乡愁呢?
中秋节,早上出门匆匆地去超市买月饼,晚上,我和家人一起品尝上好的月饼,对其美味自然是赞不绝口,而似乎忘记了吃月饼的初衷——赏月。吃月饼的时候或许会想到窗外那一轮皎月,但匆匆一瞥后,更多的还是抱着吃美食的心态或者只是为了应时应景罢了。
而古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电话,每个人都只能借头顶的明月来抒发思乡之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那是一种愁上心头的滋味,我们体会不到。因为现在无论是相隔一个国家,还是在天涯海角,你只需要一部手机,便能听到家人熟悉的声音,如果你还想看到家人那亲切的面孔,“视频通话”你值得拥有,如果你想回家团圆,只要你有足够的钱,火车、高铁、飞机……任你选。所以现在的人们根本没有什么乡愁,自然不用借月亮抒发情感。
哪怕有闲情逸致赏月,现在人赏月的方式也完全不同,举起手机、聚焦、拍照、发朋友圈,感叹那明月的优美,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过几分钟而已。这很现代——符合快节奏生活的需求。
然而,从举头低头之间,我们却能体会到高科技导致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的华夏古国千年来的文明和素养正在消失。或许一直这样下去,我们可能会成为“名义上的中国人”。
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赏月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它很浪漫,也很诗意,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优美的中国人。吟诵着“明月几时有”,我打开房门,顿时清风拂面而来,那洁白如玉的月亮,照耀着我的眼,也照耀着我心中爱月的民族。
精彩点评:明月几时有,这是千年苏轼的叩问,也是现代人心中的疑惑。小作者大胆地尝试这一命题,全文夹叙夹议、探寻古今赏月心境不同的成因,它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的缺失。分析得很深刻、当然议论的语句稍显生硬,需再打磨哦!记住,什么题材都可以尝试,你有无限可能哦!
指导老师:林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