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有点好玩——《孤独之旅》游戏大闯关

  原创作者:静夜语思
 
  十月,赛课月。我定了《孤独之旅》的第二课时作为研讨课的教学内容。
 
  《孤独之旅》是曹文轩的《草房子》的节选部分,是小说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前两篇课文分别是《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无需多言,学生利用教材上的旁批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完成自学。
 
  在前面两篇课文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小说相关的基本知识,如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的三要素等,另外在学习前两篇课文时,我一直在训练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这里所说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要求学生能完成一篇完整的口头作文,有演讲的意识。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依然在落实这一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我用两课时完成了教学。第一课时,我用5分钟给学生介绍了作者、以及小说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提醒学生下节课将以小组竞争的方式完成教学活动,竞争的内容主要是检测字词和文本探究的7个话题。
 
  得分最高的小组将在这次单元测试中加3分,第二名的小组可以免一次语文作业。接着我留了35分钟让学生自学,事实证明,任务驱动+奖励机制=高效。
 
  综合以上所述的课文特点和学情,我将这堂课界定为“游戏大闯关”的活动课。整堂课分为四个闯关环节,分别为:字音字形、连词成文、文本探究、学有所获(惑)。
 
  这四关的游戏规则,我们班的孩子都很熟练了,平时课堂经常用。第一关游戏结束后,我让每个上台参与游戏的学生总结教训,刚刚出错的地方有哪些,这样就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习惯。
 
  第二关,平时也经常训练学生做这样“连词成文”的活动,只是这次我增加了游戏难度,每人必须在30秒内,用随机选择的三个词语造句。在另外一个班授课时,我没有限制时间,学生在台上耽误时间比较多,但是造出来的句子明显更有文采一些。
 
  第三关的7个话题,在预习课上时,我就在PPT上呈现给了学生,只是当时每个小组都不确定要就哪个话题发言,所以要准备7个话题,小组长在我的指导下在组内分了工,每个组员负责1至2个话题,这样全班都在有限的时间里,都有具体的任务,且都不得不忙碌起来。等到这节课时,仅仅给了3分钟准备时间,学生们迅速进入讨论状态。后期展现效果各有千秋,当然,这与运气也有关系的,在抽话题时,有的小组很幸运能抽到“心理描写欣赏”“环境描写欣赏”这样稍微简单的话题。而有的小组抽到“杜小康的3重孤独”“小说的主题探究”这些话题,对他们而言就略难一些。
 
  第四关是随机作答,这个环节有个学生谈收获时提到了这篇小说让他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同样是战胜了成长中的困难,同样启示我们要坚强勇敢。我认为这个回答起到了很好的举一反三的效果,且体现了勾连课内外阅读的思维,所以我给这个组加了2分。
 
  然而这个组的学生似乎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们更想得第二名,比起考试加三分,他们更希望能免作业。这也提醒我下次设置奖项时注意先了解学生的意愿。
 
  将游戏与语文课堂结合起来,能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整堂课学生多动手、多表达,教师少说话、多倾听、少打断、稍点拨。这样整堂课下来,学生始终在舞台中央,且随着游戏环节的由易到难的推进,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课后,有学生过来问我,老师,以后还上这种课吗?有听课老师说,这节课好好玩儿。
 
  由此可见,这节游戏课中“好玩”的效果是达到了。
 
  在考虑用游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时,我一直在努力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避免学生学得“华而无实”“学了个热闹”。我的答案是,要让学生会说的同时还要会听、会写。所以在开课时,第一个学生发言完毕后,我提醒学生不仅要带耳朵听课,更要带笔听课。接下来的整堂课,倾听的学生都在快速提取其他发言人的发言内容中的关键信息,忙得不亦乐乎。
 
  因为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并能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这两种能力,决定了每个人的决策。我们身边一些优秀的人,基本都具备这两种能力。
 
  所以平时每堂课,我也一直在刻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我讲完一道题,我随时可能会抽查学生起来复述关键信息并总结方法,同学发完言后,我可能会抽查学生起来问捕捉到了哪些关键词,给学生看完满页文字的PPT后马上切换,我会找学生起来说刚刚那一页有哪些关键信息,无论是讲课文还是讲练习,除却积累词汇和提升文采的需要,我很少念答案学生直接写,我会讲完后,给时间让学生整理答案。
 
  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们习惯了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否则一堂课下来,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课本是新的,练习册上一个正确答案也没有,自己心里就很慌。
 
  总之,一堂课下来,不仅希望孩子们觉得好玩,还愿他们有“获得感”,这才是我们老师愿意看到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