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无需过多“折腾”
熊绎中学吕明乔
时下,网络课程资源琳琅满目,各种教学理论百家争鸣。尤其对我们语文老师而言,就更难上课了——有人说,语文教学本来就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站在有缺憾的艺术门口,我们常常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可是今天听了市四十五中张娟老师的这样一节优质展示课,我似乎找到了一点教语文的自信,回放课堂的精彩环节,我发现,语文课尤其古诗教学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折腾,扎扎实实又井井有条地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着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不会误人误己。她的这堂课,我印象深的是这样的几个方面:
一、诗歌教学要区分文体,抓住特点
古代诗歌教学,本来就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学生与古文之间有着比较大的文化差异与心理隔膜。所以帮助学生消除这些差异与隔膜,正是我们每个老师该竭尽全力去做的。
张娟老师从基础的字音入手,帮学生打开走进这首诗的大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我注意到,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学生连麦,老师都尽量要求学生先读。网虽不力,“读”实有之。接着顺理成章地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这就为完成后面的赏析与主旨的理解做了最坚实的铺垫。所以后面学生的反应、连麦,与老师的互动才显得那么的高质量……张老师,看来就是一个资深派的语文老师,她明白45分钟的主阵地,该如何科学又合理地切入这一领地,又明自如何给学生的学习当一个拐杖,所以她的课堂,没有眼花缭乱的活动,更没有博人眼球的理念,是一节实实在在的好课堂。
二、教学设计需俯下身姿,低入高出
以学定教,不闭门造车,不目中无“人”,是张老师这节课的亮点。纵观这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三个方面:画景,画像,画意。不仅问题的说法让人眼前一亮,而且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设计地直观又接地气还自成一系。在提到画景的时候,她的开场白是:“你们看,他来了,他来了,他从终南山走来……。”一时竟让学生有种入戏之感。接下来人物的出场背景,也就是诗的环境描写就呼之欲出了。每每出现下一环节时,老师都有预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示例,这就更让在家网课学习的孩子们有了自学的基础和方法,也更提高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课堂的切入点决定课堂教学的温度,没错,只有低“入”,才可能有后来的高参与度和高收获。
我还尤其注意到,张老师在出示这首诗写作背景的时候,并没有按常规的做法——在课堂一开始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她在分析了卖炭翁和宫史这二者形象的对比性后,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卖炭翁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这个时候写作背景及时呈现出来,就更助力学生对主旨理解了。我想,常规做法就不一定达到这样的理想效果。学生的思维需要时才提供给他们答案,这就像人饥饿时才提供食物,这样的食物才有价值,也才更利于吸收。
三、教师引领应智慧搭桥,蓄势待发
网课学习,不能面对面的给学生加以指导。但是提纲挈领地铺设一条通往目标的桥梁,让绝大多数孩子到达彼岸,这更是网课学习带给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大课题。简言之,就是我们以生为本的教学中,智慧引领这一环节,在网课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张娟老师就在这方面给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无法聆听到每个孩子的思想,可是她根据自己的预设和连麦的孩子们的答语,敏锐地发出一些引领高度的问题,如作者细致刻画卖炭翁的形象,你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和立场?作者对宫史的情感是什么样的?实际上是憎恶什么?于是作者白居易为民发声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这样一环套一环,较好地突破了课前的教学“目标三”这一教学难点。
当然,这节课一直都是这样,平平稳稳自然衔接并达成目标,上一步的内容总是为下一步或终结目标蓄着势。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我们的语文课以什么形式呈现,语文老师都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因为学生在课堂的一切表现和收获,都得益于老师高屋建瓴的教学设计,更得益于老师静下心来钻研学问的耐力。一句话,语文课无需过多“折腾”,如果要折腾,那折腾的,当是老师的内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