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之有道导之有术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书心得
湖南省邵东市城区三中宁奇珍
课堂对于教师,就像渔夫对于河流,羊群对于牧场,须臾不可分开。每一位教师在绞尽脑汁提升授课艺术的同时,能够得到专家的精准评课也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当王荣生教授的著作《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真正展现在我的书桌上的时候,恰恰一束阳光盖下来,令其素朴的封面熠熠生辉。王荣生老师将评课之“道与术”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全面的概括,带给我规范又新奇的学术美感与专业享受。
一、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由教学内容来确定,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王教授的这种观点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教学内容如脚,教学方法如鞋,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所以,我认为王教授的“三个合适论”有着哲学睿智的思考,对于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很有裨益。
王荣生教授用在某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的丰子恺的《竹影》一课为例,诠释了自己“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的观点。他认为这堂由多人谋划、演练多次、具有较高教学技巧的公开课一无是处。其一是教师不知教什么,学生不知学什么。其二是20多个内容板块阻塞拥挤,是对文本的肢解。其三是没有以学生的学为关注点。与王教授所提倡的“三个合适”背道而驰,是不成功的一节“获奖课”。
二、教学内容决定评课向度。王荣生教授认为,从教学内容的向度观课评课,可以聚焦课堂的关注点与根本点,有助于教学回归课本,有助于反馈学生的学,有助于避免单纯追求“教学艺术”而执着于枝叶的精美,有助于教师专注于建立以教书育人为本的教学艺术。是的,长期以来,我们的公开课习惯了借助于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让一节节本应该朴实无华的课堂变成了花里胡哨的表演,变成了单纯的“为艺术而艺术”,脱离了课堂的本真,离课堂之“道”渐行渐远。
王荣生教授用现任作协主席铁凝的《哦,香雪》一课为例,从教师“想教什么”,课堂里“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可能学了什么”,这三个角度,诠释了自己对文学作品课程教学的独特理解。这节课的质朴之处聚焦于“小木盒”和“塑料铅笔盒”这两个关键物象,通过认知与情感相互统一的解读,认识到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复杂关系。这样一来,这篇小说的解读就需要老师按照内容设计出“冷色调”与“暖色调”相互对应的展示,从而对《哦,香雪》这篇教学设计,给予比较高的评价,为我们评课带来了向度上的启示。
三、观课评课把握双轨并行。王荣生教授认为,我们观课评课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的关联;二是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关联。第一个方面主要阐明的是知行合一的问题,是教学目标到教学成效的达成度问题;第二个方面阐明的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相长、师生呼应的问题。离开了这两个“关联”,远离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本质,其评课的立足点是偏移主题的,甚至是碎片化的或无效的。由此,王荣生教授提出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是: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王荣生教授在该书结语部分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堂课的核心应该聚焦在三个问题:一是教师在这堂课想教什么?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在教什么?三是在课堂上学生实际在学什么?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就是:教学内容。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是,语文教师在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以及学生实际在学什么之间,普遍存在着阻隔、矛盾、对立与冲突。长期以来,我们往往面对着各种模式、各种观点、各种权威、各种“砖家”顶礼膜拜了许久,结果迷失了自己。今天,王教授帮助我们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找到了“大道无术,大道至简”的语文教学方法之论与评课之道。
四、观课评课包容并不完美。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地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这个观点体现了王教授在观课评课中的包容性。他注重课堂的生态性、生成性、创新性与未知性,而不苛求课堂的完美,更不允许课堂的造假与虚伪。他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主要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追求进步是教师向真向善向美的境界攀登的阶梯。然而,在语文教学的境界上,我们追求“道”与“术”的关系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理清语文课堂教学与语文课堂评课的最原始的最本真的关系,从而上升为“返璞归真”的至高境界。王教授认为:反思自己想教与实际所教之间的关联,审议自己所教与学生实际所学之间的关联,反思和审议自己想教、所教、学生所学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校本教研的主题,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也应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语文教学无涯,语文教学评价也无涯。上得最好的一节课永远是下一节课,评得最好的一节课也永远是下一节课。让我们从王荣生教授的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的真知灼见中汲取营养,在“大道至简”的语文课堂研究中获取智慧,走好未来的语文教学专业成长之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