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木兰,
数学老师,
关心学生,
赏识学生,
是我的态度,
力求成为一名
合格的、
让学生喜爱的
老师。
前两天看了华闯老师发在群里的一篇文章,内容主要讲的是一个孩子因为上课时和同桌说话被老师批评,回家后闷闷不乐,妈妈询问他原因之后,他却觉得老师只需要温柔的说几句就行,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因而不喜欢老师。
妈妈没有直面回答,而是举了孙悟空的例子,问孩子:如果你是孙悟空,你是选择当个妖猴呢?还是选择克服八十一难保护师父去取经,最后成为斗战胜佛呢?孩子非常喜欢孙悟空,想都没想,说:当然是去取经,天天呆在花果山里有什么意思。
妈妈接着问:那如果孙悟空没有紧箍咒,你觉得他会好好的护着唐僧去取经吗?孩子沉默了,因为答案在他心里已慢慢清晰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句俗话:严师出高徒。
对于孙悟空来说,紧箍咒至关重要,对于学习也是一样,没有人天生就愿意受约束,对于自律能力还没有发展好的孩子来说,更不要指望他们能自觉,老师严格,受益的一定是学生;老师不严格,吃亏的一定是学生。那么对待学生要时时刻刻一直严格吗?
我认为不是的,是该严的时候严,该宽的时候宽。就像学习一样,学生不能一直学,连轴转,要适当的放松,劳逸结合,才会快乐学习,高质高效。
所以,这里就有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平衡对学生的严与宽呢?
首先,我认为给学生的第一印象要严。大家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你与学生第一次见面,给学生树立的是严师形象,那么,你以后的课堂纪律会好很多,课堂纪律好,课堂效率就高。
我觉得我在这一点上做的不是很好,因为我是一个新老师,我想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我害怕学生不喜欢我,不喜欢我而不喜欢我的课堂,不喜欢我的课堂而学不好数学,这是我开学之初所担忧的,所以我会尽量跟他们亲近,课外时间经常跟他们说说笑笑,吃饭有时也坐一起吃,边吃边聊。
虽然学生喜欢了我,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他们觉得我很亲和,也有可能觉得我年纪比较轻,所以课堂纪律没有那么好。
这是我这一个月来一直在反思的问题,对待学生,严和宽之间的度在哪里。还是我刚刚说的,要先树立严的形象,在严的形象中再穿插宽的温柔。
其次,对待学生,宽容之心不可少。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学生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在工作中,我发现学生有时犯错并非是有意的,有时是出于好奇和无知,因为学生不能像我们一样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们需要宽容他们,不要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学生进行修剪,这样会扼杀他们的个性发展。
在华老师分享的这篇文章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如果唐僧没有紧箍咒,孙悟空一辈子都是泼猴。老师就好比唐僧,学生好比无法无边的孙悟空,唐僧若不念紧箍咒对孙悟空进行管教,哪会最后取经成功修成正果呢?世界上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我本可以”。
所以,对待学生,我们要把严放在第一位,宽在第二,让他们更好的成长。
数学组组长华闯老师点评:阅后反思,教学成长。通过孩子感兴趣的角色,去自我感悟,宽严是对事的一种态度,对人的一种关爱!相信每个年轻老师在学习分享的过程中也能获益多多,既教育了孩子,也提升了自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