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回归质朴
——读《筲箕湖上的护鱼人》有感
董双应
大自然除了变幻莫测令人心生敬畏之外,还蕴含着千种风情灵气四溢。“物我两忘,人书俱老”往往是中国古圣先贤追求做人、为学的至高境界,一直以来被后人津津乐道倍加推崇。如今的新生代人群中,手机随身带,游戏路上点,耳麦挂两腮,大街小巷处处张贴着支付宝、微信扫码图,城市的高楼大厦霓虹闪烁炫酷夜色中您是否因为一片随风起舞的花瓣或一声清脆的鸟鸣而怦然心动呢?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有诗为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时,复得返自然。”一切景语皆情语,情由心生,文章天成,大自然不仅赐予人类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生存条件,还以深邃幽远的静谧滋养着人们的精、气、神,让地球亘古悠长生生不息!
今天,无意中读到2020年4月22号第20版《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筲箕湖上的护鱼人》,作者是我不认识的人,名叫朱能毅,不是出名的大牌作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全是家长里短、民歌俚谚;写的内容是人们耳闻目睹司空见惯的湖边人护鱼事;人物不多,就那么两三个,而且全是普通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两个文化水平不高的渔民;情节也平淡无奇,没有跌宕起伏浓墨重彩的煽情;文章结构也很简约,写了作者自己同护鱼者在一次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一气呵成,浑然天成,毫无矫情做作之嫌。是什么让我对此文、此人、此景、此情如此痴恋呢?究其根源,乃以小见大立意深远之端也!文中点睛之笔:“人类与动植物共同组成这个世界,每一种生灵都拥有自己的生命价值。敬畏自然,友善万物,我们才能与之共生同处。对比饶金多,我为这湖做过什么?几乎没有。耳边,似乎又响起饶金多的渔谣:我劝哥哥哟莫捕三月鲤……”作者以饱含深厚哲理和对大自然质朴情感的肺腑之言传递着当今社会人类共同的心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关爱生命,引发人们的联想与共鸣,给人耳目一新的震撼力。
长期以来,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总是苦于不能为学生找到一条写好作文的秘笈而深深自责,习惯于在课堂上对名家名篇的思想、谋篇、布局、谴词、语法、言语进行竭嘶底里地解剖,哪知道“文章本天成”的朴素道理。本文正是在亲近自然、回归质朴的思想情感指引下传递自然万物和不同生命共生共存的现代理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汲取自然之灵气养天地之正气发现自然之美,抒胸中之臆,建设美丽中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