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过年习俗

  “恭喜发财,我恭喜你发财,我恭喜你精彩,最好的请过来,不好的请走开。”听着歌声,看着由于临近春节不再游人如织的石板街,只有这时它才犹如深闺中的少女宁静淡雅。
 
  走在老街上,两边的民居房中各种食物的香味扑鼻而来,看着忙碌的乡人忙进忙出的备着年货,这家的爆鱼肉圆炸成了香喷喷的金黄色,那家的蛋饺胖嘟嘟的可爱极了,东家糯糯的八宝饭出锅了,白白的糯米饭里包裹着细细的豆沙夹着几颗核桃肉,面上嵌着几丝红绿丝,几粒蜜枣点缀其间,西家灶上煨着的东坡肉那香气连锅盖压也压不住,惹得我家的“妮妮”不停的“汪汪”直叫唤。面对这些好吃食,我还是忘不了奶奶做的炒米(花)糖和炒米粉。
 
  跟所有人一样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炒米(花)糖。
 
  正月十五做炒米糖不知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习俗,我只在《昆新合志》看到这样一段描写:“以糯米爆釜中,名孛娄,谓卜流年休咎也”。元宵节当天全家老小轮流将一粒糯米丢进烧得很烫的干锅里让它爆成米花,视爆成的米花大小推测新的一年的流年,也许这就是它最初的形式。
 
  奶奶的手很巧,她做的炒米糖很好吃,村上有几家人家会在白天把米送过来,让奶奶帮着一起做,白天奶奶会把糯米洗净晾干。
 
  夜幕降临的时候,奶奶开始忙起来了,而妈妈则在灶下烧火,只见她熟练的挽着稻草一息间(一瞬间)一个草把就好了,顺手往灶膛里塞去,灶上的奶奶见锅烧的热了,就把糯米倒进去,拿起锅铲沿着锅边翻炒着,不让米粘着锅,她边炒着边指挥烧火的妈妈控制着火候,这时只见妈妈拿出一只脚炉掀开盖子放在灶下,用火钳把还冒着火星的草把放进炉膛里,接着从蚕豆罐里抓出一把,一颗一颗的码进脚炉里,然后盖好盖子拎起手柄放入我手中“天冷,嫩(你)身体不好,保暖点”。这时只见妹妹拿着一只山芋进来:“姆妈(妈妈),吾(我)要吃煨山芋。”妈妈接过山芋放入灶膛最下面的灰里,而妹妹抢过奶奶手里的锅铲,这边一铲,那边一铲的,玩的起劲。奶奶则在一边急着:“小祖宗,勿是该能(这样)铲格,要有规律格,嫩各个(这样)样子炒出来的米会夹生格。”一边夺过锅铲:“去去去,看看脚炉里蚕豆啊好吃则。”
 
  “阿姐,给吾(我)看看”妹妹伸手掀开盖子,只听一声“啪啪”爆开的声音,一股蚕豆香气传出来。
 
  “阿!烫撒特人则”(烫死了)
 
  “啥人喊嫩用手格(没人叫你用手),要用筷夹格呀。”
 
  “阿姐嫩又勿讲。”(姐姐你又没说)
 
  “小娘鱼(小姑娘),心急吃勿着爆蚕豆格。”妹妹委屈吧吧的样子,惹得奶奶笑起来。
 
  “奥呦,香的啦,阿是要好则“(香的很,是不是快做好了)
 
  “嗯,快则,嫩(你)把芝麻拿过来。”
 
  只见一锅白白的糯米在翻炒下变成了金黄色,奶奶把芝麻也放了进去炒了几下,把炒好的米铲入早就准备好的竹匾,然后往锅里倒入红糖翻炒
 
  “阿婆,吾(我)要吃炒米粉”
 
  “遂晓得嫩要吃(知道你要吃),吾(我)今年多炒了点米。”
 
  “把碗挪(用)油揩一揩,否则米特了(和)碗要粘在一起,切的辰光要麻烦格。”
 
  说话间锅里的糖冒泡了,奶奶打开糖精包拿了几粒放入锅里,随后倒入炒米搅拌着,等米和糖融合在一起后盛入妈妈刚用油擦好的碗里。
 
  “阿婆,啥辰光可以吃啊。”(奶奶,什么时候开业吃)
 
  “小娘鱼,等明朝朝上头随好吃则。嫩先看看炒米昂冷特则。”(小姑娘,等明天早上就可以吃了,你先看看炒米冷了没有)
 
  “冷特则(已经冷了),阿婆好做炒米粉则。”
 
  阿婆搬出磨盘,一手推着磨,一手往磨盘的孔中放着炒米,只见金黄色的米粉从磨盘中间流入磨槽中,闻着诱人的香味,嘴里生津的我赶紧拿碗接了一半,在糖罐里挖了半勺白糖,拿起热水壶冲入滚烫的沸水,快速搅拌着,炒熟的米香气闻着格外香甜,吃进嘴里口齿留香,边上吃着煨山芋的妹妹把山芋往我手里一塞,一把抢过碗狼吞虎咽吃着,吃完了连碗底都舔干净了,还伸出舌头舔了舔嘴唇两边,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
 
  “慢点吃,嫑噎牢(不会噎着)。等嫩(你)们回镇上去,带点居去(回去),夜块(夜里)肚子饿了可以泡着吃。下趟居来(下次回来)吾在做。”
 
  “嫩看看嫩(你看看你),吃的干净的类,碗也嫑汏则。(碗也不用洗)”
 
  在一屋子的笑声中,春节在延续着……
 
 
 
  注:炒米粉是我们农村正月十五做的一种糯米点心,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没几个人会做了,笔者有三十多年没吃到了。
 
  图片
 
  作者简介:马美娟,笔名漪莲。江南小女子一枚,喜诗词歌赋。作品散见各微刊和纸媒。一杯清茶,一曲南音,一卷诗书度时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