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美 · 鸟独秀

  昆山美·鸟独秀
 
  潘金英/文
 
 
  这些年,美丽昆山鸟独秀,你可知?
 
  提及东斋,未必人人都熟知,说起并蒂莲池,无人不知,池北,正对着的就是昆石馆,一馆一池近在咫尺,并蒂莲池向南百余步,又见一宝,玉树琼花,池东,近邻一条溪,最多不过2米宽,南北相通,这不大的东斋圈,竟汇聚了昆山三宝,称之为昆山人的“掌中宝”,美其名曰之宝地,一鹎独爱并蒂莲,什么鹎?白头鹎,说来也巧,每年并蒂莲盛开时节,每每我来观鸟,看到的都是白头鹎,鸟友圈称其啥都爱吃,算杂食性鸟,不要挑食,话说羽色并不是十分靓丽,就是头顶之上的那一个“白胎记”是识别标记,许是因为这一个白顶,大众又给了冠了名——白头翁,原来老翁也爱花,这白头,不会是日思夜想每年只在盛夏才绽放的并蒂莲仙子才愁白了头的吧?
 
  有心驻足观鸟,365天鸟镜紧握手中,奇迹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从公园桥向北至东斋这一条小溪,说是溪,溪水并不是十分通畅,时而有几处会干涸,有点湿地风,又称不上湿地,似沟,沟里的迎春花丛是一道风景,说早一点,那是五年前,这是我在亭林园里第一次观察到身体小,动作敏捷,“眯秋眼”,棕色羽毛的小可爱,查了百度又校对鸟类大图鉴,得知美名——棕头鸦雀,从那时起,每每来到亭林园,就先来这一丛迎春花看看,对于棕头鸦雀也有了些许的了解。在日后的山上、山下观鸟时,先后在半山腰的半角亭旁的杂草丛生有看到一身影,在后山遂园北门口刚摘种的紫竹中见到一群群,也在录竹居内墙角处拍到数百只群体、跳上跳下觅食的视频,还有在西山脚下的荷花池中有见,同样是嬉戏于池边的迎春花丛,看来,湿地里没有芦苇的情况下,水岸边的迎春花丛里棕头鸦雀的宜居栖息地,最近一次观测到棕头鸦雀,就在年三十的早上,起初我已经蹲点荷花池不少于1个半小时了,都没有见成群结队的同类鸟的身影。想不到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先是在竹林边的苦楝树上出现一只身体极小,你根本就无法看清它的模样,一停不停的在枝桠间上跳下窜,即便是手中有双筒,一下子也很难观测清楚,身小,又只有一只,最关键的是身手敏捷,也有一点距离感,在数分钟的等待后,我双筒不敢离开视线,终于也有了新的进展,从慈孝竹中飞出数十只,这下镜头中可以捕捉的点就多了,它们像是商量好的一样,由西向东如跳方格一样像我蹦跳过来,近了,近了,十分近了,从双筒里看,好似就在身旁,颜值是棕色系,名副其实的黄种,橄榄褐,翅红棕色,尾暗褐色,胸粉红色,下体余部淡黄褐色,非深咖,也非“大咖”,属“小咖”,“眯眯眼”,“小鸡嘴”,黑褐色,脚铅褐色,即便是小,虹膜暗褐色,透过双筒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一次如此清晰的全面图展示在眼前,有点小确幸,生来一点得意洋洋之心,“把你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我竟然不由自主、乐陶陶地哼起了小曲。
 
 
  惊喜一来,激动的心情还来不及平复,接二连三的惊喜,让我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又是一波,还是从竹林绿色通道中蜂拥而至,镜中呈现:暗绿、深绿、浅绿、橄榄绿、淡黄色、鹅黄色羽组合前身,翅膀有一道深黄色翼斑,这是我观翅识别它的标志,头顶中央有一道淡黄绿色纵纹,眉纹黄绿色,这也是我平常习惯性看头识别黄腰柳莺的方法,它们是一般不会下地,除非积雪覆盖枝桠,才迫不得已下地,看这情形,这时冒雨成群出现在枝头蹦跳得荒,看它们的行动,就是出来觅食的,没错!嘴巴一个劲的“亲吻”苦楝树果、叶,看来是饥肠辘辘,凭我日常观鸟的经验,看这情形就是腹中空空如也!一出来放风,饱餐一顿还不够,玩心使然就收不住了,蹦跳着上山去!
 
  雨,还在下着,落到了池中,溅起烟云般的水纹,荡起双桨样的条纹波,划出浪花一朵朵,水中盛开着苦楝花,那是苦楝果的拼成的花,映在水面上,池中还不时的泛起水韵,似小鱼吐泡泡,的确,是有几尾小鱼摇头摆尾的转着圈儿,难不成,它们刚才也是来观鸟的,它们会选择什么样的观鸟方式呢?在水下倒影中观鸟,太有创意了!我也来创歌一段:“一闪一闪亮晶晶,满池都是小星星,还有天使的小眼睛,一体两翼水中游,乐得小鱼把尾游,引得游人止住脚,往日“花港观鱼”,今昔“鱼鸟同居”,好奇好笑真好玩……”
 
 
  看!水中见数不清的枝桠叶,墨色有深浅,高度有浓淡,好一张鱼鸟同居生态福像,鱼鸟潜水中,映衬一片蓝,情深似海,同住一片绿,同饮一池水,同守一座山,同唱一首歌——昆山美,鸟来秀!
 
 
 
  作者简介:潘金英,昆山人,笔名潘潘。是顾炎武研究会理事,生态报告文学爱好者;也是野生鸟类保护志愿者,野生鸟类科普志愿者。行走在昆山之路上,秉承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万篇作”之理念,相伴每一个与鸟儿共舞的日子,爱观鸟、也爱讲鸟、更爱写鸟。美丽昆山,我是行动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