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不解乐,
唯有一片竹
酷暑炎炎,天空湛蓝,云朵洁白,一如儿时睡在竹荫下仰望所见。不同的是,穿行在城市森林中,水泥路面热浪袭卷,高楼玻璃晃花眼睛,汽车尾气冲鼻而来,人和道边树一样蔫蔫的。宅在家中,大门不迈,用空调、WiFi、冷饮续命,不由得怀想记忆里屋前的竹林,贫寒劳作的岁月,那是童年的游乐场。
春天,春雷响动,春雨淅沥,春笋争先恐后冒出地面。春笋晒干名玉兰片,泡发切丝,放胡椒粉,用猪油炒,是我至今喜欢的一道菜。杜甫诗“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中的“箨(tuò)”即笋皮,是农家系物的天然带子,可以捆秧;那时卖肉不用塑料袋装,用笋皮撕成绺儿穿过提着。习惯赤足的孩子,用笋皮做双鞋绑在泥脚上,多了几分野性。姐姐教我用竹叶折小船,叠成三角形“棒棒糖”,扯掉竹叶嫩芯插入粉红的刺巴花,现在依然手法熟练。
夏日,没有电风扇,竹林吹来的风清新凉爽。弟弟像只猴子,嗖嗖爬上光滑的竹干,还从一棵竹跳到另一棵竹上,类似电影《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林中的那场打斗,不同的是演员钓着威亚。母亲在竹林边水井旁洗衣,对他的惊险动作熟若无睹。是的,弟弟经常爬上樟树折枯枝做柴火,樟树上有洋辣子,蜇人剧痒,难免哭着找大人拔刺、涂万金油;而竹子最多叶片下有胖乎乎的肉虫。我不会爬树,只两手抓竹干,前后翻着跟头。
秋夜,皓月当空,竹影斑驳,风移影动,虫鸣唧唧。后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儿时的记忆瞬间激活。每隔几年,收完晚稻后会请来篾匠。农家的器皿多竹制:箩筐,扁担,箢箕,篮盘,撮斗……篾匠来,小孩子很欢喜,锯下的竹节是办家家的小碗。留下的边角剩料,祖父用来扎扫帚,劈锅刷,织晒匾;砍根小竹子,劈开一段,将木饼小轮子用短木横穿着,卡在竹棍开裂的一端,小孩子推着跑得风快。荀子《劝学》“輮以为轮”的“輮”,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不用解释我便能明其意,就是曾看到篾匠在稻草燃起的火堆上烘烤青竹片。
寒冬,屋外,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屋内,汤锅腾热气,红泥火炉温。清晨见窗明,快活跑出去,屋檐挂下长长冰棱,竹子被皑皑白雪压弯了腰。竹叶上可以取下完整的冰,我们吃在嘴里,冻得舌头发麻;戴着斗笠摇晃竹上的积雪,让昨夜雪今日再下一次,也是把佝偻的竹子从重负中解脱出来。农家孩子的寒假,不是只有疯玩。晴朗天气,我和弟弟去砍山间小竹,手指大小,用作围园,锋利的竹片割伤弟弟的手指。一年冬天,为生计所迫,父亲准备挖掉竹林,平整为菜地,包括一棵大香樟。盘根错节的竹鞭,费力又费锄头。屋前没了竹林,自然也没了“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的荫凉。当时我们都觉得没什么,能继续上学的快乐,远远胜过竹林里的那些游戏。
现在,我不免怅惘,如果屋前竹林还在,如果大香樟还在,多么美好:可以让我们的孩子重温当年嬉戏竹林的快乐,感受凌云劲竹“放使干霄战风雨”的神韵,幽篁吟咏以抒发虚心、有节、蓄势诸多人生哲理,或者模仿阿木爷爷,用竹子制作泡泡机、竹蜻蜓、竹哨等玩具。可是,如果父亲不挖掉竹林种菜,换来我们的学费,我们也就没有读书机会——从来失去也就是一种得到。
先生得闻,临摹工笔一幅,月色朦胧,竹叶婆娑,两只小雀,偎依而眠。我心中之竹,经他绘于纸上、呈于目前,那一刻,儿时失落,已然得到补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