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思维导图+知识汇编

  《古诗三首》思维导图+知识汇编
  为了更好地指导生的学习。我们学年的巧红老师整理了一些《古诗三首》的学习资料。我班学生在我的引领下,画了一些思维导图,在此一一呈现出来,分享给爱学的人。
 
  我们进入了四单元的学习,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意在让同学们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第九课《古诗三首》我让学生画思维导图,理解这些古诗。主题图我让学生自己设计!我给学生一些启示,把一些图片发到班级群里,希望学生的画面色彩斑斓更好!
 
  然而,他们从来没让我失望过,昨天我就收到了孩子们的作品,请欣赏他们精彩的表现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思维导图,英文是TheMindMap,又叫心智导图,也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我坚持带领我的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收效很好!
 
  第四单元要点: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意在让同学们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三首古诗中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还有忽闻平判捷报的狂喜之情;《青山处处埋忠骨》体现了毛主席不徇私情的伟大胸怀;《军神》表现出刘伯承意志如钢的英雄气概;《清贫》则展现出方志敏舍己为公的崇高美德。这些都是先辈们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
 
  二,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化。需要同学们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入。《青山处处埋忠骨》要求同学们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军神》要求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和沃克医生的内心变化。《清贫》要求同学们从方志敏的自述和他同两个兵士的对话中体会他的品质。
 
  《从军行》
 
  课前预热:
 
  作者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shu读四声,意为军队防守)边战士的崇高精神。诗的大意是,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一,自学要求:朗读古诗,读准,读通;借助注释大致了解大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老师指导:借助注释理解“玉门关”,“青海”指青海湖;结合“雪山”“孤城”等景物明白前两句描写的是边塞的环境。
 
  王昌龄
 
  一,人物简介: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他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二,艺术特色:
 
  善于采用心理描写,表现细腻多变的感情。诗情景妙合,意与境浑。他去过边塞,真正看到了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边塞诗中,组成了一幅非常壮美的自然景物的群体图。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边塞将士的情与意,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与将士的情两相交触。
 
  他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边塞诗第一。以短小的绝句形式,抒写征人的种种情思,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之四)的壮志和“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七首》之五)的胜利喜悦,也有沙漠风前、长城月下怀念亲人的离愁,都写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调的舒缓自然、音节的宛转浏亮,成为传唱不衰的名作。
 
  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对每一句都精心加以处理,没有闲笔,绝句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以雷鸣般的声势打开一个局面,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漠风尘日色昏”、“青海长云暗雪山”、“琵琶起舞换新声”等等,都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但最妙的地方还不在于起句,而是在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就势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实在是需要高超的艺术技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