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幂运算中,n即为指数,A不变的前提下随着n值的增大,数据将成几何倍数增大。经营业务是底数A,管理是指数n,如何让经营业务在管理的作用下实现n次方的增长呢?
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原地踏步即使不被市场淘汰,也可能会被员工淘汰,而持续发展也总会遇到瓶颈,如何突破这个制约自己的天花板,去寻求更广的发展空间,这本书会给我们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但无论书中的理论多么有说服力,在实施中均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实际有选择性的实践。
指数型组织的属性中可以借鉴的点:
1、足够鼓舞人心的MTP。要想引进优秀的人才,物质条件只是一方面,他们更多看重行业、平台的发展前景,进而判断自己的发展空间。近期公司某部门对员工的晋升通道与时间做了一次分析,结果很震撼,每升一个级别平均需要4-6年的时间,这种环境下,什么样的人会留在公司呢?这些人又发挥了怎样的价值呢?所以企业首先要做的是把愿景、目标设计的足以鼓舞人心,在各层级人员中达成共识,其次要为此真正的付出于行动,员工一旦觉得那是遥不可及的,或是实际行动与目标是背驰的,要么走人,要么混日子。
2、随需随聘的员工,取代传统的岗位聘任制
现在流行一个词“斜杠人生”,即每个人的工作、就业不再固定于某一单一职业,比如白天是公司职员,晚上是健身教练,节假日还可以是导游。这样的人生应该是累并快乐着吧。
从员工角度来看,似乎失去了固定公司的保障,“工厂办社会”将一去不复返了;但对有想法,有拼劲的人来说却有了更多的机会。
从企业来看,这种雇佣方式将大大降低运营成本,但如何避免隐性成本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员工培训成本、不诚信成本、失误成本等等,这些都将由企业买单。
3、创意自下而上,支持自上而下。
现在是“参与和分享的时代”,很多企业在推行员工入股,为的是让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决策权交给听见炮声的一线人员,使之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我觉得这么做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大企业,必须分化成若干阿米巴,独立核算、评估,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不同的问题,是员工对公司、行业没信心?还是看不上这点利益?又或是自己在决策过程中没有话语权,依然是背动的等安排?
4、“信赖”胜于“控制”,“开放”胜于“封闭”
“传统组织大多采用控制和封闭的框架,公司往往要在管理层和团队之间漫长的反馈回路上浪费大量资源,不得不进行监督和干涉。在过去的几年里,一批全新的协作工具的出现让组织能在无监督、全员工自我管理的情况下,管控一支小团队。指数型组织正在逐步掌握这些能力,他们通过实时跟踪数据来完成自我管理,并且产生了卓越的成效。”
这个时代我们的认知不断被颠覆,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