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二---夜雨西山

  这是本书第一章。
 
  有人总结苏东坡的一生,说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王勃曰:宦游人。
 
  此书本章前言说:“苏轼一生主题,不是在报效朝廷,而是在和自己的命运对抗”。
 
  查了一下度娘“对抗”,意思是“双方存在对立的关系,相持不下。”是的,苏子的命运仿佛一直游离在自己的愿望之外。其实,谁不是呢?李白,杜甫,这些都曾生长或者生活是四川的人哪一个又得偿所愿了呢?即便是给他的一生带来巨大影响的王安石,又何尝不是黯然离场的呢?
 
  我倒觉得,苏子一生,都在调整自己的姿势,适应着这长长的仿佛看不到头的“命运”,而不是对抗。
 
 
 
  元朝赵孟頫的《苏轼小像》,存于北京博物馆,我觉得这是苏子最好的姿势
 
  生命中的最痛苦是什么?是死不了,却也看不到头,往前看,前方黑洞洞,仿佛是一条永远也钻不出去的隧道。
 
  这是不是最让人崩溃的?
 
  苏子几乎没出过隧道,
 
  但他居然没崩溃。
 
  他一直在调整姿势,争取让自己活得尽量舒服。
 
  这一章里,重点说的是文字狱“乌台诗案”。这一案,让苏子命悬一线。
 
  当苏轼在湖州任上被“双规”时,其实是“股栗欲堕”的。而“双规”的地点,就是御史台监狱,那叫什么监狱?一口百尺深井,伸手可触摸到粗糙的墙壁,他只能“蜷起身子,坐在它的底部,视线只能向上,遥望那高高在上的天窗……”
 
  刚进狱,他把备好的青金丹埋进土里,如果必须面对死亡,他会毫不犹豫。
 
  当那条“要命”的鱼送到苏轼跟前时,他脸色骤变,写了两首诗给自己最亲爱的弟弟,之后坐在黑暗里,一动不动。
 
  不知道过了多少日子,当皇帝的暗探来到牢里,陪苏轼睡了一夜之后,看到的是苏的坦然平静,听到的是苏的鼾声如雷。
 
  那是因为,在最黑暗的那个夜里,他早已化茧成蝶,调整好了姿势,准备迎接未知的明天。
 
  然而他被放了,因为“他心里没鬼”。
 
  不知道,他化茧成蝶的底气,是来自哪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