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映潮谈写作艺术》有感:写作的艺术,治学的艺术

  写作的艺术,治学的艺术
 
  ——读《余映潮谈写作艺术》有感
 
 
 
  不同于暑假,因农历春节的缘故,寒假在欢声笑语中夹杂了许多清扫、置办的忙碌,走亲访友的应酬,以及新旧年俗的诱惑,确实琐事更多些,读书的闲情便淡了些。于是,我选择了余先生的《余映潮谈写作艺术》作为假期读物——纸张轻薄、便于携带,美文百篇、短小精悍,最重要的是文章涉猎极广又颇有意趣。正如书籍封面所言:“这里的每一篇短文,都是一滴晶莹的露珠,点缀于语文广阔的绿野,闪烁着欢喜的微光。”
 
 
 
  明察秋毫,体察物外之趣
 
 
 
  余先生认为:“好作文,是感情真挚的作文;好作文,是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章;好作文,是具有构思之美的文章;好作文,是拥有鲜明个性的文章。”
 
  沈复在《闲情记趣》中有一段十分有意思的描述:“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在他笔下,嗡嗡夏蚊毫不可憎,反而有着袅袅仙气,而那个阳光下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稚子也一并跃然纸上。
 
  何以我们就写不出这样满是“闲情”又确有“意趣”的文章呢?
 
  书中有不少篇目是源于余先生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文学作品鞭辟入里的解读。如《雨后的月亮》,由生活中“清朗、清凉、清新”的月,到王维诗歌中的“明月松间照”,到张之路、曹文轩小说中的“冷冷的月”“明亮的月”,再到李汉荣散文中的“带回一路月色”,余先生摘取的片段既典型又散发不同情致。读罢,任谁都很难否认“在文学作品中,先写‘雨’,再写‘月’,真是美妙的组合。”懒散如我,也不禁提笔在书页上写下批注——“雨中月”“月中雨”,首先是艺术的意象,弥散浪漫,然而是至情的表述,一千个人有一千轮月,阴晴圆缺、悲欢愁喜。
 
  哦,余先生不生搬硬套地指导我们写作,他轻捻繁华丛中一朵,碾开了层层花瓣叫你细嗅。你低头沉醉于这馥郁芬芳,再抬首,恍悟这满园皆是烂漫春光。
 
 
 
  类比归纳,循蹈表达之规
 
 
 
  明月光音杳信疏
 
  余先生说:“教师给予学生的写作指导,点示规律很重要。对学生习作的指导,需要求实、求简、求真、求美;需要探求规律,丰富内容,提高教学指导的效率。”
 
  《“段”的一种表达规律》是个极佳的示范:文章首先抛出结论——“概写一笔,细写几笔”的段落结构形态,即先用一个“中心句”进行总说,然后围绕中心句或展开描述,或展开议论,或展开说明。然后,余先生以季羡林的《夹竹桃》、曹文轩的《泥鳅》、萧红的《呼兰河传》、曹超的《观沧海》、杜甫的《石壕吏》以及柳永的《望海潮》为例,甚至不必细析,读者便能自涵盖古今、囊括诗文的例子中体会到这种段落结构使用之广泛、便利与效用。结尾余先生点名“知晓这种构段的规律有两大好处:第一,提高我们分析文章、文段结构、层次的能力;第二,提高我们思维严密、表达规范的说、写能力。”余味悠长。
 
  书中几乎每篇文章皆是如此,以大量实例为证据,亦为示范,点出一个又一个精妙的表达技巧。通读全书后,我对“探求规律,丰富内容,提高教学指导的效率”十七字有了深刻的认识。受此启发,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尝试用此方式指导学生习作。
 
 
 
  推敲字句,细品言外之意
 
 
 
  余先生的文章,初读啧啧称奇——哎呀,正是如此哇,何以我没发现其中关窍!复读悔不当初——呜呼,如此这般珠玑,我究竟错过了多少又多久!再品五体投地——嗨呀,确是如此,吾辈不如先生处多矣!可谓常读常新,凡读必慨。他对文本解读之细致,令我折服。
 
  如《运用“数字”写人》一文中,余先生带领我们品析李森祥的《台阶》如何用数字表现人物:“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用数字写出岁月的漫长与父亲无休止的辛劳;“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用数字写出内心的沉重;更妙的是余先生剖析出“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虽未明说,却暗用“数字”以数量之大表现父亲的无限辛劳。
 
  《台阶》一文出自教材,万千师生无人不知、无人未读。我读过不止一遍原文,听过不止二三节此课,也亲自上过不下三遍这节课。但没有一次读出这“数字密码”。余先生的文章非但醍醐灌顶式教会我些许行文技巧,更是当头棒喝般敲醒我读而不思、思而不深的迷蒙。
 
  书中品读之文多为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耳熟能详。当然,也不乏旁征博引的课外篇目,余先生每举一例,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无比贴切,这样深厚的积累到底需要下多少苦工才能达成呀?所以,读到后来,《余映潮谈写作艺术》一书于我而言,远不止一本指导写作、拓宽思路的文集,亦是一根长鞭,鞭策我耕读不辍。
 
  余先生在本书的《自序》中写道:“这本小书,对于写作艺术的深邃大海而言,只是沧海一粟......只是希望它能够给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教学带来一点新意,能够给同学们的趣味阅读与创新写作带来一点有借鉴意义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激发。对写作技法的观察、欣赏与提炼,将使我们沉浸与美妙的文学氛围之中。”他太过自谦了。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语文教师和或热爱写作、或被写作困扰过的同学们,这绝对是一本读来既轻松又有趣,还能启迪智慧、引人深思的好书!一本教我们阅读、写作,乃至治学,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
 
 
 
  关于作者
 
  韩茹冰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任光谷第八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获奖情况:
 
  论文和案例曾获得省级三等奖、区级三等奖。
 
  课例曾获“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一等奖,“信息技术整合展示课”武汉市二等奖,“一师一优课”“东湖高新区教学信息化大赛”区级优秀奖。
 
  教育追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