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之中见境界——《十八洞村》观后小感

  对比之中见境界
 
  ——《十八洞村》观后小感
 
  雅礼中学1920班李灵鹿鸣
 
  电影《十八洞村》,是中国脱贫攻坚的影像浓缩,片中多处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主题得到深化,脱贫攻坚,前途光明;使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境界,高下立现。本人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十八洞村的美丽诗意与贫困落后对比。一块块梯田像抹茶巧克力,又如翠绿剔透的琉璃,映着天光;奶白色的晨雾呈飘带状,萦绕着村庄田园,宁谧古朴,清澈明朗——这是我对花垣十八洞村的第一印象。但远离都市喧嚣纷扰的同时,十八洞村存在交通不畅的问题,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扶贫干部小王驾着车,问过路的大爷“这车怎么进村?”却被大爷一句“背进去”堵得哑口无言。贫困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是横在脱贫路上的一座大山;懒惰单身汉找不到婆娘,超生家庭孩子没有上学,因治病欠债多年还债,年老哑巴缺乏劳力生活拮据,情况各异的致贫家庭,更是脱贫干部需要攻克的一个个堡垒。人民生活的贫困落后与自然环境的美丽诗意很不匹配,让人感到心情沉重,现状亟待改变。在保持青山绿水的同时,如何让当地百姓生活变得富裕顺心,精准扶贫、绿色扶贫,必须提上日程。
 
  扶贫干部的畏难逃避与扎根务实对比。比不上城里宿舍的干净清爽,十八洞村的老房子里,即使有灯也显得很暗沉。脱贫干部白天出去考察村子的状况,晚上便在村部昏黄的灯光里开会、作报告、想对策。但身在如此落后贫穷的地方,心无法在桃源,十八洞村的自然风光自然没有闲情欣赏。小王的同事小龙再也无法忍受,辞职,村民杨英俊追着他,不停挽留他,但他依然决绝地离开了十八洞村。这样的离开,也许是自我的解脱,却也黯淡了贫困村村民的希望。没有“啃硬骨头”的决心,又怎能带领村民走向小康?
 
  有人决绝离开,有人选择决绝留下。扶贫干部小王接替了小龙的工作,找到退伍老兵杨英俊,请他当“杨家班”班长,召开脱贫动员会,商量致富之策。小王像很多扎根贫困地区、致力消除贫困的扶贫干部一样,有着让十八洞村脱贫的执念。他插秧、大碗喝苞谷烧,尽力与村民成为朋友,主动将车钥匙交给杨英俊以明志。他的感情牌,打动了硬气的杨英俊。
 
  小王不但有好点子,更有实干精神:他开车带村民看准备填土造田的满是矿渣的飞地,说服杨懒让出土地修进村的路,解开施又成与村民数代积怨……正是这“普普通通”一件件实事,使村民们化解心结、敞开心扉,积极加入十八洞村脱贫大军:出力填土造田种老水稻、开网店卖特色酸鱼。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贫困人员的自尊奋发与坐等帮扶对比。村民杨英俊认为是自己扯掉钉上去的贫困户识别牌匾导致小龙离开,一直很自责。杨英俊这年被识别成了贫困户,“一心一意种田,却种成个贫困户”,当过兵的他说什么也不想接受“贫困户”的称号,不想被认为是拖了全国人民的后腿。但他一路挽留小龙,又何尝不是对改变生活现状充满期盼?杨英俊接受小王建议,组建“杨家班”,决心跟“穷”打场硬仗。
 
  如果贫困户们都是像杨英俊这样,是不甘当贫困户的贫困户,十八洞村致富之路就会顺畅得多。有人认为“穷也要有骨气”,自然有人只想天上掉钱、不劳而获。杨英栏绰号杨懒,整日窝在家,发着找不到婆娘的牢骚;杨三金,如其名,天天坐在门槛上等着天上掉金子砸脑袋。不肯改变自己观念的村民,最令干部忧心头痛,但这个坎非跨过去不可!小王一个个上门劝导,激起了贫困户的羞耻心和脱贫致富的信心,从前的垂头丧气一扫而光,变得干劲十足,前后变化令人欢欣。
 
  影片最后,外出打工者渐渐回乡创业,单身汉得到心仪女子的青睐,日子有了奔头,脱贫有了方向。而电影的取材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仅用三年多时间,在2017年2月宣布成功脱贫摘帽。这种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脱贫攻坚的成效。
 
  影片的英文名为“HoldYourHands”,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扶贫干部们奋战在脱贫第一线,紧紧握住人民的手,善作善成,走上奔向小康、共同富裕的幸福道路。是什么让十八洞村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观影中印象最深的是小王的一句感慨:“人有坚持,必然有放弃;坚持不容易,普普通通的坚持更伟大。”坚持,让堆满矿渣的土地,在有着愚公移山之干劲的十八洞村人手中,将变为一片造福后代的葱茏福地;坚持,同样会让致力脱贫攻坚的中国,在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手中,能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