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是雅礼中学高三年级的月考作文题,我必须隆重表达一下对于出题老师飞虎哥的敬意!
因为我教的班级还没有进入高三,为了降低一点题目难度我稍稍改动了一下题目,但是训练的效果依旧让我惊艳(并且优作出得最多的,就是飞虎哥原来的那个设题角度)。
后文附有题目解析和优作集锦。
如果有小伙伴见过这道作文题,可以直接向下拉啦~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不久前,一个知名律师在微博提及自己乘坐火车的经历:我和妻子带了两个孩子,买了两张分散的上铺,找人商量换成下铺。两个看似是大学生的男生先后拒绝。其中一个首先犹豫了一下,答应了;我们开始放行李,男生说:我不换了,我的腿受过伤。最后,两个女孩给我换了下铺,其中一个还坚决拒绝了给她的差价,说:“我也有孩子的。”
最后,律师写道:“嗯,我们的问题解决了,谢谢两位好心的女孩。至于那两位男生,你们的做法也没错,只是有朝一日,你也会为人父,也会带着孩子出行的时候。希望你们不会遇到当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女孩。”
此博文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有人说男孩不换铺没有错,他不过是遵循了“凭票入座”的规则,律师发微博属于道德绑架;也有人说,律师发微博无可厚非,他也没有违犯任何规则,而且他发微博是在传扬“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阅读以上材料,设想自己是事件中的律师、男生或女孩,在得知事件成了网络热点之后,以某一当事人的名义阐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或者作为网民,选择一个角度,对此事件进行思考或评论。自拟标题,字数800以上。
题目解析
01
任务驱动型作文特点解析
1、材料常常来自于现实生活,甚至就直击了社会热点。(现实性)
2、材料有时会呈现整个事情的发生背景、发展始末,或者特别聚焦某个事件的细节。这就很能让人身临其境,甚至会让人有说些什么的欲望。(情境性)
3、材料常常涉及几方面的人或事,而且人与事之间不再是单一的联系,而是呈现出丰富立体的相互关联。(复杂性)
4、材料中还可能会有一些矛盾冲突,而且在冲突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念是比较多元的——也就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很可能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冲突性)
5、学生写文章不再只是单纯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它还是要完成题目设计的某项任务。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题目一般都会有读者方向的定位。(指令性、方向性)
从以上特点的解析,我们就可以发现,上面那道作文题,就是一道很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02
审题立意重点:
这道作文题三个任务都非常明确:
1、角色任务:事件中的律师、男生、女孩或者是网民。
所以首先我们要注意,角色设定要合理。读完材料,产生了主论点之后,要仔细思考这个论点从谁的角度来说会更好,能更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这种见解。比方说,“不换铺是按规则办事,无可厚非”这个观点就不太好从男孩的角度来讲,因为除非考生编造情节,说他真的有哪里的身体不适(而这个重要的行为依据从材料的角度来说就纯属无中生有了)——除此之外,不论他怎么讲都还是会给人感觉很不好。这就像是08年汶川地震的范跑跑(他作为老师在地震发生时抛下学生自己先逃命了)一样。如果让网友来说“爱惜生命是本能”就不那样让人讨厌,可是这句话被范跑跑本人说得那样振振有词,就会让人感觉特别讨厌。
其次,角色意识要明确。当你选定角度之后,就要注意自己论述的话语是否符合这个角色和身份设置,而且这种角色意识要贯穿始终。在我班这次习作中有的孩子写到“材料中的两位男生……”这就很明显地是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设定,而回归到自己“考生”的现实身份了。
2、内容任务:题目要求“对此事件进行思考或评论”。
题目明确要求是要“对此事件”发表看法,所以不论写到任何引申出来的观点或是联想到的事例,最后都要注意回过头来照应材料的情境,任何最终没有回扣材料的评论都可以视为离题的议论。
3、文体任务:题目要求“对此事件进行思考或评论”,所以必须是议论文。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这不仅是一道特别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它还比较有难度。
03
分析论证重点:
1、价值立场要摆正。
在我班同学的习作中,出现了以下的议论文句:
Ø男孩们是按照规则来做的,而女孩让座其实是对规则的破坏。
Ø规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不代表它不能因人情而通融。
Ø难道因为内心境界不够高,而做出了看似不道德的事,就应该被谴责吗?
Ø社会中主流所遵循的道德,对人可能是一种束缚,但也绝非一己之力可以抗衡。所以,做一个现代的好人是一种远见,遵循道德为人是一种智慧。
这些语句或许不过是孩子们为了说圆自己的道理,行文上产生的一些逻辑漏洞。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们其实对整个事件的价值判断并不特别清晰,或者换句话说,孩子们的价值体系还不够完善,内心有一些价值判断还不坚定,所以才不明白该怎么说才能够使得价值观念不跑偏;所以才不明白要守住什么基本原则,从什么角度来切入才能够既弘扬了正能量,又能清晰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其实孩子语言上的模糊和立场错误,根本问题在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想透彻。套用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里的说法“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要注意,写存在争议的社会现象,作文讲评极!其!重!要!首先是老师自己的价值体系要完善,价值观念要清晰,在这个前提下,这种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训练讲评就不只是为了应试那样简单了,它还会演变成一堂宝贵的人生探讨课。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不仅是一道很典型、有难度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它还对孩子们的价值观导向很有意义。
2、分析观点要清晰。
不要用复杂的语言表达复杂的观点,也不要用自己看不懂的语言解释自己没想清楚的观点。有的观点不知道怎么表达才能清晰,那就尝试着想事例,看能不能用一句话的事例来代表你的观点。比方第一篇范文《别让道德凌驾于规则之上》中写到:
“规则是白纸黑字上的成文规定,而道德却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对人讲诚信说真话是道德;为了减少对他人的伤害而说出的善意的谎言也是道德。为了祖国的发展与外界隔绝,全身心投入是道德;暂时放下工作,陪伴父母关爱家人也是道德。”
“道德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这句话我们很难用抽象的语言论证清楚,这个时候就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举一些简单的事例来说明。
3、事例对接要自然。
我们需要用举例论证来拓宽文章的格局,深化我们的议论。但我们在组织事例的时候要预先判断一下,所举的事例跟自己的观点有没有直接对应关系?或者与材料中的事件有没有相关性?是否属于同类型、同情境的事例?如果所举的事例天马行空,而没有进行方向设定,反而会削弱文章的说服力。
上面的分析还有点抽象,下面放送一些孩子的习作,仅做参考——
PS:对于现在网上争议的“要不要让座”的这类问题,我觉得这些孩子的作文或许能给出一定程度的解答。
大人夹缠不清的事情,孩子们却能看得很清楚。
我必须要说——
我真的很为这些孩子感到骄傲~!
别让道德凌驾于规则之上
1703班付幸子
近日一则律师换票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热议。律师批评那两名男孩不通人情不懂体谅,可我却想对那位律师说:千万别让道德凌驾于规则之上。
规则是白纸黑字上的成文规定,而道德却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对人讲诚信说真话是道德;为了减少对他人的伤害而说出的善意的谎言也是道德。为了祖国的发展与外界隔绝,全身心投入是道德;暂时放下工作,陪伴父母关爱家人也是道德。看到对方带着小孩愿意换票是道德,难道按规则对号入座,持票上车,因自己身体不适不愿换座就是不道德吗?我想,应该没有人会这么说吧。所以说,道德的判断标准往往是模糊的。反观规则,便不会给人带来这样的疑惑。我们每个人都清楚:过马路要走斑马线,食堂打饭要排队,坐车看电影要凭票对号入座……从这样一个角度看,规则比道德更加清晰明确。所以只要男孩凭票入座,他就是遵守规则的,这个无可置疑;而到底他应不应该让座就得根据当时他个人的具体情境来推定,比方有没有身心方面的不适或是疾病,比方有没有其他特殊的原因,在不同的情境下,用道德来进行判断的结果都会不一样,所以发动网民对他进行道德审判是不太合适的。
其次,规则具有强制性,而道德则全靠社会舆论和个人自觉来实现。的确,新闻中的两名男生没有发扬爱护幼小的传统美德,旁观者或许可以否定他们的做法,但并没有任何依据强迫他们换座。另外,道德不具有强制性,是因为道德更多的是指向对自我修养,不能成为用来强制约束他人的工具。在触犯了规则的情形下,规则通常会藉由“惩恶”来发挥影响力,比方霸座女霸座男会被禁止乘车;而我们如果要倡导某种道德,“扬善”本身即会产生影响力、号召力,甚至是对照效果。所以就律师而言,他可以表示自己以后遇人求助一定会像女孩那样热心助人,至于对男孩的“祝愿”,则完全不必提起——我们不能用规则的思维方式处理道德范畴内的事情。
那是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不要道德,以法律和规则来规范人的行为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规则和道德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法生于义”,规则是最低的道德准则,一切规则的来源都是道德。比如,公共场合禁止大声喧哗,是为了为他人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禁止大规模乱砍滥伐,是为了保护环境,为天下生灵提供一个栖息之所。这些规则都是由道德衍生而来,脱离道德的规则是没有支撑的。
可我们只有深深地扎根于规则的泥土之中,才能让道德之花焕发出最绚烂的光彩。换句话说,遵守规则是发扬优良品德的前提。遵守规则的目的是规范自身行为,而有了许多自身行为规范的人,便可构成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社会。社会安定了,人们才能有空间开始思考: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让这个世界更加温暖?规则要怎么制定才能更人性化?这样,道德便自然而然藉由规则更深地植入人心了。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事件中的律师先生对男孩的暗讽,岂不是违背了道德克己的初衷?“以道为常,以法为本。”别让道德凌驾于规则之上,先尊重规则、遵守规则,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社会的道德水平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