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46年,17岁的梁再冰报考清华建筑系,差两分。对一手创建了清华建筑系的梁家而言,女儿报考清华建筑系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家族情怀。父母决定调出女儿的试卷,核实无误。(当时是学校完全自主招生。)
梁再冰转身去了北大西语系,一生便与建筑再无瓜葛。
三年后,梁从诫如宿命一般,离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差两分。母亲林徽因再次调取试卷,发现有几道题像是故意做错的,试卷上一行小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没有吱声,梁从诫如愿去了北大攻读历史。
梁再冰成为新华社记者,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梁从诫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来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对孩子寄予殷切的期望;也像普通的家庭,孩子要经历高考的筛选。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手创立了清华建筑系,有能力为儿女的前程铺路搭桥,却先后将儿女“拒”之门外。
此时,十七八岁的你和你的家庭也将迎来属于你的高考,或许,梁家的高考故事可以带给你一些触动,一些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故事以后,引发的思考和感慨。
要求:明确文体,标题自拟,字数800以上。
行我正道,谱我华章
1701班丁嘉麟
指导教师:胡岭
从小我们就从家长们那里得知,高考是决定你人生的一次重大考验。我们怀着憧憬步入高中岁月,在自己的道路上,书写着自己独特美妙的乐章。然而此时便会发现,我们并不一定能朝我们自己预定的轨道向前奔去。
梁从诫的那一段话使他的父母,也使后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父母陷入沉思。确实,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所有中国父母都是如此。像梁思成、林徽因这样的精英家庭,近百年来少说也有几十个,在这样的家庭中,“子承父业”应当是最正常不过的了。
然而,道路的铺设,还应以本人的意志为基础。父母不应以自己的眼光为孩子构想一副在自己看来完美无缺,而在孩子看来是乌云密布的“蓝图”。诚然,父母们经过半生的历练,对社会有着比我们更为深刻的认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操纵我们的未来。我们沿着自己的通途,用奋斗的汗水浇灌出的果实才最香甜。
行道的前提是我们所行的是正道。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行径的道路便是正道。试想,以梁、林二人在清华建筑系中的地位,若是打通一下脉络,破格录取他们的子女是不成问题的。然而他们并未如此,而是查明分数无误后坚持原则,即使万分难过和不甘,他们也不会通过人脉关系让他们的子女走上邪道。在当下也应如此。又如民国时期钱氏一族名声显赫,人才辈出,在文史、科技方面均不乏高手,这些也都是通过实力得来的荣誉,而非某人的面子挣来的。
其次便是行我之道。梁从诫、梁再冰摒弃了别人(包括父母)为自己架设的桥梁,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社会财富涌流的今天,许多人追求的便是那涌流的财富,于是纷纷选择来钱快,好找专职工作的专业。这才有了童星四起,学界人才短缺,以至于梵语几近失传的局面。行我之道,不随世俗起伏,不因外界压力而轻易改变自己的途程,无畏艰险,无畏流言,我们才能有美好的明天。
家长们应当从旁辅助孩子规划道路。当孩子行邪道时,应及时拉回,同时不能强迫孩子行“你”之道。行“他(她)”正道,也许才是你和他(她)都想看到的结果。
行我正道,谱我华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