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每个人说的中国文“话”

  说每个人说的中国文“话”
 
  南雅中学K1706王雨茁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近日,大疫之时,国内的白话抗疫标语和日本援华物资上典雅的中国古诗文,同时“火”了。有人觉得国内标语低俗土气,没有文采;有人觉得古诗文阳春白雪,不易理解。这种对比不禁让人思考,我们的民族语言,我们的中国文“话”该怎么讲才像样?俯瞰辽阔的神州大地,答案其实相当明了:中国话是每个中国人说的,自然要说每个人讲的中国话。
 
  说好每个人中国话,要文白共叙,雅俗共赏。语言有其固有的表意功能与其发展而来的文学特性,使用者更是极为不同。因此,不是每个人都对诗书礼义感兴趣,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平白语言。但正如《水浒》从不与《离骚》冲突,鲁迅与司马相如也不会大动干戈。语言的成熟,正是有人仰望明月,有人搭台看戏;有人冥思苦想,有人侃天侃地。援华物资上的典雅古诗词与乡镇街道的平实标语,他们即使形式不同,但都有着相同文化内核,都表达了抗疫的决心,都体现了团结的意志,因此互不冲突。继承中华文化,既要留存晦涩而深远的部分,又要重视凡俗而朴实的部分。兼容并蓄,才是健康。
 
  说好每个人的中国话,要不离生活,不舍诗意。语言文字,究其根本,是来源于体验与实践。生活与诗意,其本质就在于体验的角度与思考的深度。大部分人经历得差不多,想得差不多,写出来也差不多;反之小部分人若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写作不同,这就成了高层次的文学,自然包括所谓诗意。有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有人说文学即为对生活的再现。有人要抱有雅兴,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以抒发诗意;有人平平淡淡,在“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叙述生活。有人站在高台上遨游寰宇,有人站在土地上谈笑风生。雅俗相对而相融,中国的民族语言才不至于飞不太高又下不来地。
 
  说好每个人的中国话,更需要继承古义,实践出新。语言是发展的,因为其描述的世界在飞速进步。古诗古文的理解与取意也可随时代变迁而有所更新,正面来讲,《诗经》中讲述战士情深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现在也能用来勉励邻国,表精神支持。反面来讲,封建时期被奉为圭臬的儒家思想在革命浪潮中被打成异端,如今又成为不可磨灭的儒家经承。同时,民族语言不止是老祖宗的语言,更应包括现代人自己的语言,那些看来天马行空的网络用语、那些教文人雅士瞧不上的土话乡音也应有一席之地。所以,古文可以有诗意,古诗可以有新内涵。与此同时,不把新兴的语言习惯与规范排除在外,民族语言之血才会轮转不休。
 
  因此,从整体出发观察中华文化的全貌,从不同角度接受民族语言的多样,是民族文化包容品格的体现,也是其繁荣昌盛的象征。正如,我们不能因为抗疫标语的平实无华而认为国人对自己文化理解肤浅。不能因日本援华的古诗句而认定其对我们文化的理解更胜一筹。能云雾缭绕,又能够拨云见日;有高山仰止,也可以老少咸宜,民族语言的内涵与自信,便可以体现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