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学方为妙用

    中体西学方为妙用
    哈三中南岗校区高三二班宋思远
 
    尊敬的主席:
    您好,我是一名高中生,很荣幸能给您写下这封信,谈谈我对结合东西方优点,从而创造伟大新文明的一点浅知拙见。
    自信史算起,殷商迄今三千余载春秋,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明。与很多强势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不主扩张,不尚武力,更多体现于将丰厚的学养内化于心,而不外形于物。这是其温和的一面,待人接物,行发于礼而中乎节;可这有时也正是其略显软弱的一面,罗盘用于风水,火药专供烟花,面对侵略我们常常难显文明的优越。
    而西方文明,无论是滥觞于地中海的欧洲文明,还是兴起于两河流域的中亚文明,武力与斗争早已渗入民族的血脉。他们或许没有可以独立于宗教的修身之道,但却为高效决策和治理摸索出了具有极高成就的国家制度。那里是代议制民主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诞生地,有资产阶级的数次革命,更有现代法律的源头和人们呼唤自由的第一声呐喊……
    “中体西用”的概念源于晚清的洋务运动,但我想,在当代社会,可以赋予这一理念全新的现代化解读。
    主席同志,其实我的这一想法还是来自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必要性的论述。您说:“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已经越来越发展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们自古以来都做得很好,丝绸和瓷器的远销,文字和语言的散播,世界各族文明都或多或少地有中华文化的影子。可“我中有你”却还显不尽如人意。有时国际交流越便捷,我们对于外来文化就越抵触。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负,我对于文明创新的看法,正在于此。毫不谦虚地说,中华文明在精神建设、自我修习乃至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的建设上,早已达到西方文化难以企及的高度,中华文明的特质在于内化,故要“中学为体”,传统是根基,是核心。与此同时,在坚持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地位的基础上,我们也不妨“拿来”。“拿来”不是搬用,而是兼收并蓄,更是高层次的转化。拿来西方的法治理念,让社会的运转更加有序可循,用更为细致入微额法律而非传统道德去约束公民。拿来西方的强势文化,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既然与国际接轨,就必然要面对国际竞争。“谦谦君子,温和如玉”的形象并不适合激烈的竞争,相反,表现得更强势甚至更强硬,但不变谦逊和善的本质,才是应对挑战的最佳姿态。西方文化重在外现,因而要“西学为用”。
    罗素先生在北大做客座教授时曾预言,中国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会重新创造伟大的文明,而这也正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所共同期盼的现在和未来。
    东西方文明自有其同一性与对立性,留住自己的精粹,展现着明辨的智慧和信心;舍弃自己的弊病以取他人精华,更彰显不破不立的胆量和气魄。
    主席同志,以上是我个人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与思考,虽出于拳拳赤子之心,奈何年幼无知,学识粗浅,疏漏乃至荒谬之处在所难免,还望主席钧裁。
    信末恭祝中华文明,如日之恒,如月之声,凤之涅槃,亢龙在天,无不或承。
    此致
    敬礼
    xx中大xx
    庚子年建卯月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