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课第一周周记3篇:疫情引发的思考+对中国精神的思考

  复课第一周周记主题为“疫情引发的思考”,第二周主题为“对中国精神的思考”。精选三则周记并点评:
 
  一
 
  十里樱花,春风送暖
 
  4月8日,武汉解封。76个日日夜夜过去,终于云开月明。
 
  ——题记
 
  寒冬已逝,春天的呼唤吹过耳畔,人们纷纷走上大街,走进花博汇,隔着口罩呼吸着新鲜空气,姹紫嫣红的花儿竞相开放。
 
  武汉停摆的这些日子里,花草树木依旧发荣滋长。四川省援鄂医疗队队员李小杰曾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看到武汉许多花儿开了,春天来了,离胜利不远了。”正因为医疗队员们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我们才有机会迎接春天,回应春天的呼唤。
 
  春天的呼唤来自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必然是那一簇一簇的樱花。绵软轻盈的花瓣洋洋洒洒飘落在窗前,粉嫩如婴儿的脸蛋,洋溢着春天的朝气,吹弹可破。远处的樱花树枝高低交错,仿佛在热情地邀请人们前去欣赏她的风韵。
 
  生活止步,春风不止。四月的风吹过金色的油菜花田,携着春意温暖地穿堂而过。“春风作伴英雄归”,两个月后,援鄂医疗队员们凯旋。正是因为这些英雄的大爱无疆与医者仁心,我们才有机会迎接春天,回应春天的呼唤。
 
  春天的呼唤来自风。春天的风轻轻柔柔,时而带起一片翠绿的树叶在空中打着旋儿,时而拂过一丛小草在路边跳着舞。邻居家门口的风铃随着风“叮铃,叮铃”,清脆悦耳,无时无刻不在呼唤主人的归来,盼望着早点完成自己的使命。
 
  4月8日,武汉解除封城。远处的樱花树下多了几道人影,邻居家的风铃终于有了歇息的时间。当呼唤声慢慢消失,我们终于可以勇敢回应这春天的呼唤,在大自然中感受美好与快乐。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虽然这个冬天有点冷,但是,当春风吹开十里樱花,也就吹走了寒冷与冰冻,吹来人们奋进的脚步,吹开灿灿的笑容。
 
  这时,春天已经到来!
 
  (作者:项雯欣)
 
  点评:小作者抓住武汉解封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来构思,将自己的激动与喜悦之情通过春天、樱花、春风等美好的景物表达出来,字里行间都是高兴之情,结尾处对未来的期盼之情难以抑制。最大的亮点是对春天观察细腻,描绘生动,寓情于景,读来不觉春风拂面。
 
  二
 
  不死者
 
  西安事变之后,各方势力急剧分化组合。作为西安事变达成的默契之一——蒋经国回到上海,那一年他15岁。
 
  11年前“五卅运动”爆发,蒋经国在上海浦东中学读书,因参加反帝游行而被学校开除,后转到一所国民党子弟学校,又因上街示威反对北洋政府而被囚禁。他在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暴中似一只膨胀的风帆,似一片吹脱的落叶。
 
  1927年,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消息如晴天霹雳,沸腾了全体师生员工。师生们冲出大门,游行到共产国际大厦,蒋经国走在队伍最前列,又蹦又跳地喊着:“上海是我们的!”
 
  但,上海是他父亲蒋介石的。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群情哗然。苏联《消息报》不久后刊登:“蒋介石的儿子鼓动学生们游行示威。”随即,蒋经国在一次会议上隆重说明:“蒋介石作为一个革命者,他已经死了。他已经走向反革命并且是中国人民的敌人。蒋介石曾经是我的父亲和革命的朋友,然而现在,他是我的敌人了。”
 
  此时此刻,阔别了13年的儿子再次出现在自己的眼前,蒋介石坐在沙发上纹丝不动。这个在战场上东征西讨南征北伐的枭雄,此刻却用报纸挡住了湿润的双眼。
 
  是非分明,此为中国精神。
 
  1932年,陈独秀在国内成了托派领袖,于10月被捕。死前他贫病交加,却仍风骨不改。已是国民党官僚的罗家伦,傅斯年亲自上门给他送钱,他义正言辞道:“你们做你们的大官,发你们的大财,我不要你们救济。”后来两人托各种人寄赠,陈独秀还是拒收。他在江津的两间房,上无天花板,下是水泥地。屋里仅有为数不多的家具和装满书籍的箱子。唯一的装饰,是岳飞写的四个大字的拓片:“还我河山”!
 
  正气凛然,此谓中国精神。
 
  继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后,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来到中国,以76岁高龄跋涉1万多公里,完成了对长征的寻访。他在《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的序言里这样写道:“长征的故事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所言极是。你或许可以忘记红军纵横11个省区,行程两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你或许可以忘记无穷的高山大河与狭道天险和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紧追不舍,围追堵截;亦或许可以忘记革命队伍里的争论与妥协,弥合与分裂。
 
  但这一点你将很难忘怀:长征所展示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精神和非凡气概。
 
  不屈不挠,此谓中国精神。
 
  20世纪并非一泓平滑光洁的湖水,而是一段跌宕起伏、惊天动地的激流。没有哪个世纪像20世纪这样战争与革命风起云涌,金石掺着瓦砾,大浪淘沙,奔腾于不息的历史长河中。
 
  “我们怀揣火种走过黑暗长夜,跨过战友的遗骸,踏过荆棘与深渊,最终在累累尸骨上重新点燃了种族延续的火炬。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不需要历史来记载功勋,也无谓那些空虚华美的称颂;只要山川河流,千万英灵,见证过我们前仆后继的跋涉,和永不放弃的努力。”
 
  敬所有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类。
 
  (作者:王静茹)
 
  点评:将中国精神通过历史人物诠释为是非分明、正气凛然、不屈不挠,人物选择颇具匠心,均为20世纪风云人物,有血气方刚的少年,也有矢志不渝的老者,还有无名的长征英雄;有个人的,也有群体的。其中历史细节的描述,融知识与体悟于一体,体现“三分实七分虚”之史料再现技巧。文气磅礴,与主题呼应,读来酣畅淋漓。
 
  三
 
  如果……
 
  疫情来的太过匆匆,清冷的一二月不够真实,偶然听到:“不出家门,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了。”不免会失落,可是,如果……
 
  我不喜欢“如果”一词,仅仅觉得,意为“悔事前所为”或“本应得到更好结果的惋叹”。
 
  三月铁窗泪,无法出家外。望世间景,我不由得想起,它还有另一个意思,代表着遐想与奢望……
 
  如果,是一名抗战在医疗前线的医生呢。
 
  会穿着隔离服装,带着防护设备,连续几个小时,来回奔走,不停歇的照顾病人,使用着仪器勤勤恳恳的坚守工作岗位。可他们,明明清楚病毒与自己只隔着几层衣服,却仍然保持着不渝的医者心。难道他们没有想过自己的处境与情况吗?难道他们不知道病毒的风险与传染性吗?他们知道,正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一名医生啊!不懈努力,为的是挽救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恰巧,荧幕前闪过医护人员们无私的笑颜,我不由得怔住了,这是一种魂,亦是一种精神,叫做——责任。
 
  如果,是一名身处于隔离病房的患者呢。
 
  一定会想家吧,没见上一面亲人,没健健康康度过2020年的春节。无法想象他们怎么挺过来的,这需要多大的毅力与病魔抵抗,在鬼门关徘徊。会丧失对生活的向往与热情吗?会担心自己长眠于医院的病榻上吗?对了,还有医护人员守在自己身边,他们是来拯救我们的,一切都会好起来,我等着走出医院大门的一天。这是一种气概亦是一种坚持,叫做——相信。
 
  如果,是一名奋斗在建筑工地的工人呢。
 
  为抢修医院与隔离病房,不眠不休数个日日夜夜,盖起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让人民见识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建设,更在人民心头划过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架起了一个依靠与支柱。为了人民,为了患者,我甘愿于此。这完工日期不是与计划抢的,而是与死神争夺。多一天,多一个晚上,救起的是一个生命,救起的是一个民族不倒的魂魄。我们是这片热土上的中华儿女,祖国与人民,需要我们!
 
  可,哪有如果啊……
 
  我不过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没有机会冲锋陷阵。一批批90后哥哥姐姐们置身于历史的舞台。但很快,我们也会成为国家的脊梁。尽管现在很弱小,可,少年轻狂,意气风发,我们终将一展风采,让世界喝彩。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芒!
 
  (作者:李曼莘)
 
  点评:小作者通过假设自己是疫情中的医生、患者和工人,感受他们经历的艰辛,从而讴歌他们身上展现出的中国精神。最后回归实际,发出新时代中学生的宣言:我们终将成为国家的脊梁!立意高远,感染力较强。行文词句精炼,情感溢于其中,积极昂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