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精品意识,助力文化传承

  梳理精品意识,助力文化传承
 
  望城二中335班蔡林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网络媒体不知不觉渗透到我们认知世界的各个领域。其中文化的传承,艺术的传播,对青年的成长影响最为重大。然而,信息丰富多样,但质量却往往让人“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文化如何源远流长,艺术怎样成为经典?我认为《只此青绿》可以给我们很好的答案,那就是树立精品意识。
 
  传承文化,应精选中国古典艺术之美。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沉淀,所积累之精华不知几何,而其中所富涵的艺术之美又不知几何。春晚爆红的《只此青绿》就用舞蹈诗剧的方式充分的表达了中国古典艺术之美。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颜料、色彩以及画意化身成为“青绿”少女,化作《千里江山图》中料峭的山、层叠的峦,舞出层峦叠嶂的景致,舞出山水相依的美妙。设计“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造型,再现“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积攒五千年的文明财富,像是专门为我们准备的礼物。文明的宝库被层层打开,我们当然要精心选择,尽情享用,让美滋润身心。
 
  传承文化,应精赋艺术藏品独特魅力。一些传统文化不受当今年轻人的的热爱,并不是传统文化本身没有魅力,而是山水的“玉辉珠光”没有被年轻人看见。《只此青绿》匠心独运,从故宫藏品《千里江山图》里看到几千年来人民对锦绣河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讲述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用“青绿”和“入画”对话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宋代的美学特征,通过舞蹈语言尽显魅力。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精心去“翻译”成年轻人乐于接受的语言,他们才能感受得到艺术蕴含的辉光。
 
  传承文化,应精研艺术表达方式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文化传承的形态也应与时俱进。《只此青绿》通过XR(扩展现实)、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技术手段,用虚拟做出镜面效果,配合舞蹈呈现,每一帧都是一幅精妙绝伦的画。创作者用时20个月,先后看遍宋代诗词、绘画,酿出传统文化的琼浆玉液,又用新琢玉瓶盛装,于观众而言,自然是悦目赏心的品味。敦煌壁画就是如此。因为数字技术的支持,人们在家就可云游敦煌,既保护了敦煌壁画,也方便文化爱好者反复细致观赏。科技,让体验更美好;创新,让文化沁出清香。
 
  文化的传承,艺术的打磨,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日升月恒,时光累积,才会越来越厚重,越来越精美。文化艺术就如一轮朝阳,也许曾经历日薄西山,漫漫长夜,却因一代代人不懈的焕新,可望,也可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阅读

草原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