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温柔心除挂碍,以质朴心向远方。
吾心所向素履所往
怡雅中学1905班雷宁
指导教师:张蔚
城市里的人啊,剪了一段霓虹,舞着歌与裙的褶皱。世事沉浮,无常的尘封了人心的“朴”。因为看过了太多的热闹,连一张白纸,我竟觉得浮躁。不知何时起,笔下的文字杂乱无章,全被繁琐的词藻堆砌,偶然翻阅,竟找不出一丝的“朴”的痕迹。
记得林清玄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清欢》,感触颇深。应是没有这样的感觉太久了,用最简单的文字,书最无华的情。恬淡如莲,就像那句“心若香茗,静听花开。”轰轰烈烈的生活谁不想要,但是啊,春水煎茶也许才最是奢侈。守着一朵淳朴的花,无声却在等待开放。活成一首诗,朴实而热烈。当我们趋之若鹜去到外面的世界,不若在兵荒马乱中“温一壶月光下酒”写一段朴实岁月。
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文化,不是为了取悦浮躁,是为了抵达朴实。我们静静地沉淀,纵使锦绣繁华,最后也归于朴实。太多的红尘喧嚣,文化开始被湮没,《庄子》有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流水线的生产中,推动人类发展的是技术,但留下来的是艺术。为何,因为文字可以打动人心,因为那是仓促岁月中纯粹的“朴”。
是绮旎的,是不被打扰的,是即使身处喧闹之地,仍满怀期羡。凡是澄澈的,干净的,不论是风土的,心灵的,总归是朴。
文字的魅力不是被粉饰的,不是冗长的,是饱含热情却返璞归真,有底蕴,不是羡慕星辰大海,是回转云卷云舒。而在如今,滥竽充数的网文,只是码字的工具。应是深刻探究的文化,而广泛受众的网文,经不起推敲,而被人遗忘的经典,是文化里最朴实也最深刻的记忆,从容,不迎合,朴却不俗。
前些日子又看了一遍《红楼梦》,应是87年的,估计我以前看的删减了不少,反正重看一遍,感觉很不一样。里面的人物还是如此形象,最喜爱的还是颦儿,不是因为她绝美的风光,是她举手投足都散发着淡淡的质朴,小时候看《红楼》看不懂它的情节,如今看《红楼》看不懂它的情怀。总觉得黛玉很不一样,她葬花吟诗,蹙眉颔之,美自然是美,但不同与“迎春”“探春”的美,不同与王熙凤的美,不同与宝钗的美,是深嵌在骨子里头的质朴与文艺。一袭白衣,一持轻罗小扇,最质朴也最优雅,如同这本书,淡淡的忧伤里浅浅的朴色。
我从箱底抽出一本作文。字体工整,每一个句点都是文字在绽放,天真的语言,简单不加雕琢。不是童言无忌,是追根溯源后发现,所谓终点,是朴。有多久没有这样慢慢的写一篇文章了。幸好,这朴实没有迟到。这校训,是规章,是一生的准则。挑灯夜读,看层云酿出月的光,这是山回路转赠于尘埃落定的朴;翻阅诗经,看顾盼生姿的女子在河畔,这是文字诗学拉出惊鸿一瞥的朴。
近来喜欢上了钢笔,大抵是练字的原因,太久没用,轻重浓淡也生疏了,常常㓎了墨,也只能笑谈“力透纸背”。看着墨囊的墨渐渐染上纸,文化在交流,我觉着朴素也不过如此。习惯了码字,拿着各色笔墨书写,但是,文字的朴色是从笔尖泼洒的墨色,毕竟,文字这东西,还是手写的最质朴。
走进文学的世界,不止是白纸黑字的契约,须穿上最朴素的鞋,着一身青衣,用最纯粹的朴实淡淡染开风花雪月,半窗疏影,一笔狂,吾心所向,素履所往。听着耳机中无名的音乐,没有激昂的旋律,繁琐的歌词。翻阅一本无名的诗集,第一节。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温柔心除挂碍。”还有潦草的一句“以质朴心向远方。
张蔚老师点评:
文章语言优美,形散神聚。从独特的视角对雅礼校训“质朴”二字进行了解读,构思独特。同时引用了许多名著中的佳作名句,能很好的学以致用。展现了学生不错的语言功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