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离我有多远01
四川省成都市嘉祥外国语学校成华校区
8年级3班孙誉涵
我与月亮的距离,也许无法丈量,但我想一定不是月球与地球之间冷冰冰的384405千米。
夏日的夜晚,我躺在院子的凉席上,枕着清凉的晚风,听妈妈讲那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我常常睁大眼睛努力去辨识月球上若隐若暗的景象,猜测哪一片是广寒宫,哪一片是桂花树,伴着对月球的无限遐思进入梦乡。也许就从那时起,月在我心中便有了些许的浪漫与神秘。
小时候,我与月,大概隔着一个故事的距离。
后来我开始读诗,读李太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纳兰容若"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读李后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无数关于月的诗句,我只觉得读来朗朗上口,唇齿留香,月在我的心中又添了一份雅致。我一边读着关于月的诗句,一边去试着感受诗人们不同的情怀:诗仙生性浪漫云游四海,饱览天下美景,但最美的风景还是在故乡,那望月思乡是华夏游子最深的乡情;"清初第一才子"对于妻子的痴念让我感慨人间最美的爱情;南唐后主在经历物是人非之后的对月感伤则让我了悟国与家的分量……
月亮啊,在中国人的心中,早已经不只是一颗冷冰冰的充满矿石味的星球,它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寄托情思的意象,是具有温度和情怀的朋友。
后来啊,我与月,大概是一首诗,一阕词的距离。
知识渐广,我慢慢知道了,月球其实只是一个星球,那里没有神话中的嫦娥、吴刚、玉兔,更没有什么广寒宫,只有数不清的坑坑洼洼,那些我在地球上看到的阴影,不过是起伏的山峦,甚至连它的清辉都是太阳赠予的。那一刻,我内心涌起无尽的遗憾:我从小以为的美好传说原来不过是化为幻影的泡沫,真实的月,荒芜,贫瘠,冰冷。哪有什么浪漫,不过是古人们的臆想罢了。
那一刻,我与月的距离,蓦地变得比若干个光年还遥远。
上了中学,我参加了课外的航天科技活动,我知道了月球对于地球的重要性,它不仅掌管潮汐,更替代地球承受了多次行星的撞击,这让我感到了感受到了冰冷的月球带给地球的无限温暖。
通过学习航天知识,我了解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对月球的向往和不懈的探索,不仅有一代代口口相传的美丽神话,不仅有精妙绝伦的文雅诗词,还有探索浩渺宇宙的不懈追求。从“嫦娥奔月”到敦煌“飞天”的憧憬;从明朝万户自制火箭的大胆尝试到现代中国人造卫星升空,从神舟系列漫步太空到“嫦娥系列”探测月球,“玉兔”在“天宫一号”不知疲倦地奔忙......中国人在一步一步缩小与月球的距离。
学习课文《太空一日》,我的思绪跟随杨利伟遨游太空。
静夜里,我拉开窗帘,遥望夜空,一轮明月闪烁在蓝色的苍穹之中。我坚信,终有一天我也会亲自登上那片神秘的土地。
那时候,我与月的距离,是亲密的拥抱,是实地的考查何探索。
现在啊,文学的月,科学的月,艺术的月时时刻刻闪耀在我心中,我们中间隔着零距离。
月亮离我有多远02
四川省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水井坊校区
8年级5班曾思嘉
那年中秋泛舟西湖,小船刚离码头,我回首一望,小孩大众络绎不绝,叫卖的、音乐的声音不绝于耳,码头上船只不计其数,船夫忙着招揽生意,好不热闹!
小舟缓缓划入江心,笑声闹声渐渐远去。抬头望,一轮明月悬挂夜空,月光如水,如此皎洁,天地间一片澄澈。清风拂过,微动涟漪,水波荡漾流转,轻柔无声。船夫的声音打破这片沉寂,“前面就三潭映月了!”我急向船夫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湖中有三个石塔,似葫芦,每个石塔中有三个小洞,往外散着淡黄的光,和月光一样,船夫又道:“三潭映月一共有三十三个月亮……”我急忙把话抢过来,“我知道,天上一个,水中倒映一个,石洞里有十五个,倒映到水中又有十五个,嗯……一加一再加十五和十五。”我很认真地算,“怎么只有三十二个月亮?”我小声嘀咕,爸妈笑了,船夫也笑了:“还有一个在心中!”我不解心中怎么会有月亮呢?船已接近石塔,我抛开了疑问,傻傻地想触摸水中月,小手刚碰到水,月亮就不见了。我想月儿是有多清高,碰都碰不得。抬头正想质问月亮,却呆住了。月亮是那样清冷,让人心生寒意,无论凡世如何热闹,都不能让它沾染一丝,月亮离我们有多远呢?自己觉得这样的月亮离我们好远好远……
又是一年中秋,望窗外树影婆娑,那明月似从树木的幽幽青光中流泻而出,又好似从几百年前浸润开来。我抬头看月,月里的桂树似不像桂树,而变作一把竹椅,上面坐着一位老婆婆,我笑了这好像我的外婆。因为学习紧张所以我多年未能回老家看过外婆,随着思绪我不禁又回到在外婆家的一个中秋夜……
我坐在外婆的腿上,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听外婆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的故事,听完我不免疑惑:“外婆,这些故事是真的吗?”外婆笑了,笑得与月光一般温柔:“傻孩子,那是人们想象的。”“人们为何要这样想呢?”我追问道。“因为那是他们的心事啊,依外婆看啊,它上面不像桂树,而像一片菩提花海……”看外婆一脸沉醉,不禁也望了望月,但并没有什么东西,只是像诗中说的像玉盘般散发着乳白的光。外婆看出了我的疑惑,摩挲着我的后背感叹:“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一声鸟鸣将我拉回现实,我望着这轮明月思索,为何外婆会说她看见的是一片菩提花海呢?忽记起外婆家院子里满是外婆种的菩提,外婆因是太喜欢菩提了吧,于是便认为月亮也是这般吧。我想起外婆那慈祥的脸庞,终于明白了月亮只是一个载体而人们看见的是自己内心最挂念的人或事物,是人们心中那一轮明月……这时我才理解当年船夫为何说有一个月亮在心中。
是啊!虽然天上的月亮离我们很远很远,但人们所说的月亮其实是心中的月亮,它承载着人们内心最深的情感,它寄托着我们的思念、担忧和孤独……。
如果有人问我月亮离我们有多远,此时我一定会答:“很近很近……”
月亮离我有多远03
四川师范大学附中8年级10班向紫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儿在云中高高地挂着,睡着似一个娇羞的姑娘。月亮离我有多远,一定是很远很远,这样就不怕人间烟火会吵醒她。
秋天,果实累累。我在院中和家人坐在一起细细地倾听奶奶给我讲月亮的故事。每每到了中秋节大家都得提起一个民间故事,嫦娥吃了仙丹飞上天去,永远永远都和玉兔生活在月亮上,中秋节那天人们会通过吃月饼、赏月来思念她。等到后来,大家都回屋睡了我却难以进入梦乡,脑海中全是月亮,它到底来自哪里?它离我们有多远?
月光轻轻地闯入房头,这定是我见过最温柔的不速之客,应该就是月亮给予我们的爱吧!这时房间里只有我们俩,它似一个调皮又活跃的孩子不停地旋转跳跃着,我就静静地看着它,看着看着就进入了梦乡。
半夜,我醒来时发现月光在轻轻抚摸我的脸颊,望向窗外月亮不知什么时候从头顶溜到了对面,光也淡了许多。
清晨,我在鸟鸣声中醒来,月光被太阳的光芒替代了,这时候整个大地谁也找不着它,大概是守了一夜有些困顿了吧。
晚上,院里格外幽静,月光洒向大地,它又出来了。这时搬根板凳坐在鱼池边上一边赏月一边喂鱼往往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你还可以对着自己小声说话,它会倾听,倾听万物的声音,一边听,一边思考昨天晚上的一些问题。月亮就是一个娇羞的姑娘,她喜欢待在天上,离人间很远很远,这样就不会被惊醒。也许它是天上的神仙一不小心落入凡尘在这里不断留念。她也曾误食仙丹飞上云天,千百年来那里就是她的家。“嘀嗒、嘀嗒”时间又在匆匆离去,可我还在思考月亮从哪里来?它离我们有多远?鱼儿在水中争相竞跃,我扭头一看,月亮就在鱼池里,在水里,它离我很近很近。
人间有两个月亮,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一个是神仙落入凡尘,一个是平民飞上云天。一个远在天边,一个近在眼前。
月亮离我有多远?一个在云中央,一个在心里面。
月亮离我有多远04
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8年级6班梁圣睿
小时候,我觉得月亮离我们好近啊!
你看,比盘子还大的月亮挂在枝头,好似一摘就能捧在手心里。长大了,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月亮离我们好远好远,就算走上数十年也走不到。月亮到底离我有多远?或许只有百科全书上能找得到答案。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趁着少有的闲憩,我随着父母以及哥哥来到了古尔沟。那是被群山包围的大山沟。一个小镇,全被大山拥抱在怀里。
白天,我们去了古尔沟的景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地翱翔。这里的天空没有一丝白云,只有无尽的蓝色,十分空旷。我的心儿不禁在草原上飞驰起来——因为,今天晚上定能看到月亮呢!我们坐车来到山上,一路走下来,望见了许多绮丽的风景。一回头,就能望见在天空的尽头处的那洁白的雪山,在阳光的照射下洁白耀眼,偶尔闪烁几缕金光。
到了晚上,我们拿出了从家里带来的月饼,有紫的、有黄的,有绿的,琳琅满目,上面雕刻着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不知不觉中,一轮白月悄然升上枝头,在树梢上探望。这里的夜空着实晴朗,月亮浑圆硕大。不像城里的中秋,月亮总是被玉兔啃得缺块缺角的。月亮轻抚雪山,雪山洁白无瑕,没有了白天的那丝金黄,反倒更添神秘梦境。我更爱这纯白的月亮,因为白色中饱含着世间所有颜色的情感,我突然觉得月亮是我最亲的知音,我能够欣赏她的音容笑貌,她能理解我内心的渴望。
走出酒店,来到广阔的草地上,草地其实就是一个荒芜的烂泥地,上面长着不高的杂草,其中有许多小水坑,闪着银白的亮光。走近一看,每个小水坑里都有一轮可爱的月亮。我急忙回到酒店,将爸爸妈妈叫了出来,我们一起“走月亮”。我们从一个小水坑走到另一个小水坑,水面就会激起阵阵涟漪,水中的小月亮悠悠的打着晃,这是十分奇特的景色。
我走到妈妈身边,还像小时候那样倚在她的怀里,问道:“妈妈,月亮离我们有多远啊?”
妈妈笑而不答,指一指天上,指一指水里,又指一指我的眼睛,指一指我的心窝。
我会心地笑了:
月亮永远在有心人的身旁,在有情人的心上。
晓风老师总评:
月亮离我有多远?这是我们中国这个爱月的民族千古以来孜孜以求的命题,有科学的探索,有文学的歌咏,有美学的渲染,更有情感的寄托。
初二学子的美文,答案犹如韵律深沉的长歌,读之品之,余音绕梁。
孙誉涵的月亮从诗词的月到科学的月,探求的答案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丰满,日渐成熟,既有文学的灵动,又有科学的求实。
曾思嘉的行文从“三潭映月”中秋奇观起笔,引出心中的疑问进而回忆与外婆相处的美好岁月,讲述一段真情满满的往事,抒情水到渠成,令人回味无穷。
向紫妮的庭院鱼池之月和梁圣睿的草原“水坑”之月,一个美得静谧,一个美得自然。描绘生动,思考深邃,都显示出人与自然的亲密互动、和谐共处。
品读她们的文字,晓风老师神思飞扬,嘴角含笑,唇齿留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