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驳论文范文:破无稽言论,捍语文尊严

  惠及苍生是语文
 
  长沙市实验中学驳论文写作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评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
 
  最近,由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八闽来助,江城有福”……32处美景,配上32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话为孟子所言,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纷纷赞其“驳得好”的同时也感慨:“不学好国学知识,中国话你都听不懂!”
 
  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破无稽言论,捍语文尊严
 
  长沙市实验中学:G1814盛钰晴
 
  指导老师:孙文斌
 
  语文学习,一直被认为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因背后深藏的厚重文化底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近日以来,鼓吹“语文无用论”的人不少,类似“文科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种种风声越刮越大,随着一些别有用心的自媒体在背后推波助澜,这些无用论与虚无主义隐隐呈现出无法遏制的态势,盲目操纵着舆论风向。(树靶子)
 
  而身处于这个新生思潮不断碰撞的“百家争鸣”的时代,有些人不禁动摇:“语文的重要性是否被高估了呢?”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所谓“语文无用论”显而易见是站不稳脚的。“语文无用论”的支持者认为,语文的学习,无非是苦苦伏在桌案前“咬文嚼字”,付出的精力与时间巨大,收效却微乎其微,更有甚者高举“社会主义建设”大旗,大肆批评文学是矫情的虚无的对生命的浪费。诸如此类的种种观点,我们仔细思考,便能发现其中显而易见的漏洞。(立观点)
 
  语文的深厚功底不是一朝一夕可铸成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语文学习并不适用。语文,就像是一颗需要你精心照料的种子,只有在你悉心的栽培与灌溉下,才能生根发芽,只有在你日夜的相伴下,才能与你一同成长。要想这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持之以恒的积累不可少,对情感深刻而敏感的把握不可少,日常生活中对亊理的洞悉与思考更不可少,想只凭草草翻阅几本经典名著便领悟语文的精髓,胡诌几篇词不达意的诗词便成为文学大家,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切实际。(辨是非)
 
 
  与付出成正比的,是语文带给你的回报。不同于肉眼可见的开花结果,语文的回报是无声而又绵长的,有时甚至要以几十年的人生跨度作见证。如果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带给你的是饱腹的果实,那持之以恒的语文学习带给你的便是滋养灵魂的万灵药。钟南山院士也曾强调过语文学习的作用,并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所带来的思考与总结的能力的重要性。综上可见,“语文无用论”者口中的虚无言论根本站不稳脚跟,漏洞百出。
 
  现在,三天两头便有“新思潮”诞生,在保持包容开放的广阔胸襟的同时,也应细细甄别其中的思想价值。毕竟,存在,也不一定都合理。(析危害)
 
  “语文无用论”的一系列危害简直不胜枚举。于某些尚未明事理的学生,这可能成为他们荒废语文学科的冠冕堂皇的借口;于社会,会招致一股漠视传统文化的叛逆风气;于中国长远而言,将不利于语文人才的培养及母语的传承。教育兴,人才兴,国才会兴,若任由这种虚无主义的言论滋长蔓延,其必将成为危害社会的毒瘤,不端思想的污池。
 
  “语文无用论,析其根源,一是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二是任由他人牵着鼻子走的乌合之众的盲从。急功近利的人们总是重结果而轻过程,只看得见摆在眼前的,赤裸裸的利益,却不知他们口中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而那些盲从他人颠三倒四的推波助澜者,不过是仗着无知的胆大听风便是雨,躲在虚拟网络编织的屏障背后隐隐作祟。(挖根源)
 
  此种不良社会风气亟待破除。政府公关部门对相关言论的整治与净化不可缺席;作为播种者,学校的思想教育也应紧跟其后;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提高眼力不盲从是我们的责任。
 
  “八闽来助,江城有福”,武汉抗疫感恩海报彰显着语文的无穷意蕴,“行而不得,反求诸己”,外交部发言人耿爽的反驳掷地有声,折射思想的智慧。面对“语文无用论”甚嚣尘上的现状,只有用睿智的眼光辨是非,用批判的思维明事理,才可能在语文的学习中领悟醍醐灌顶的通透,感受字字珠玑的玄妙。(指出路)
 
  语文不是顷刻花,而是永恒绽放的思想美。在凿凿的历史现实与社会共识面前,“语文无用论”的空洞内核终将原形毕露。(作结论)(1437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素材和范文,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阅读